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凱倫.史密斯 為中國藝術尋找發光體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伴隨著ART HK12的熱潮,數本備受關注的藝術書籍也陸續出版,其中一本是知名藝術評論家凱倫.史密斯的《發光體》(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在這本書中,凱倫精選出2011年具有開創意義的四十位中國藝術家,並為每位藝術家及其作品撰寫介紹及評論文字,讓讀者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的最新動向。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與中國結緣

 操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凱倫.史密斯從1992年開始定居北京,是國際上公認的中國藝術的權威評論家。她來自英國,自己也是藝術家及策展人,自從1992年踏上北京的土地後,她一頭扎進中國藝術的研究中,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之一。她曾為劉小東等中國藝術家在國際上策劃了一系列展覽,也不斷用文字和影像紀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為西方了解中國提供了另一個窗口。

 凱倫來到北京,其實頗費周折。在那之前,她曾到日本呆了十個月,卻覺得不喜歡那個地方。後來她輾轉來到香港,在雜誌《Artention》工作,有機會接觸到不少中國藝術家的作品。1992年到北京後,凱倫一邊學語言一邊研究中國的當代藝術,與藝術家交遊、聊天也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也親身見證了一批中國藝術家的成長。「那個時候在北京,有圓明園(畫家村),方力鈞和岳敏君正好在畫後來他們最有名的作品。那個時候大家的創作很豐富,還有很多畫抽象畫的人,但那時還沒有出名。可能因為中國那個時候對於抽象畫的概念還不熟悉,不喜歡,評論家也不知道該怎麼看待和評論這個東西。西方的策展人到了中國後都比較想找到一些能代表新中國的藝術,可能看到一些水墨畫啊,但除非他們是漢學家,對這些傳統文化感興趣,不然很難進入到水墨畫的狀態。」

 一個外國人,要介入中國的文化語境,更要去理解這個語境體現在藝術中的種種微妙之處,其實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中,西方評論界對它的描述與評價大多流於表面,他們往往攫取其中最為膚淺的「中國符號」,以此來涵蓋整個中國文化的複雜面向。

 一個外國人要理解中國的當代藝術,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語言學院呆了差不多一年半後,特別幸運地去了外文局。這個單位裡面英文水平非常高,對於文化本身,或者文學藝術方面的水平也很高。我有點像是在一個大學裡學習一樣,所以對於一些中國文化的細節問題,我可以請教周圍的人,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得到非常多的信息,也了解到不同人的看法,很有用。我也一直在寫,一直修改自己的看法。」凱倫說,「還有一個情況,我是甚麼都不知道的一個狀態,特別是前幾年,我沒有特別多的明確的判斷,必須要先了解,要看得很多。從93年到96年,一直到2000年,只要有展覽我都去看。有時旁邊的藝術家朋友就說:你為什麼要去看這個人的作品,非常差啊。我覺得如果沒有看,就沒有辦法判斷。」

把有趣的作品納入書中

 凱倫.史密斯曾出版《九條命:中國先鋒派的誕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一書,介紹王廣義、耿建翌、方力鈞、顧德新、李山、張曉剛、徐冰、張培力和汪建偉等九位中國藝術家,被認為是外國評論家對中國先鋒派的第一次系統研究。

 這次的《發光體》,則採用了更為輕鬆,又平易近人的書寫思路。在這本書之前,她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在一本研究90年代中國藝術發展的書上,為了那本書的寫作,她翻查許多資料,幾乎要被淹沒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看著看著,她覺得自己離藝術本身似乎越來越遠,資料上記載的許多作品都不是很容易找到,更別提親身觀看體驗。「同時,中國的藝術展覽越來越多,我也害怕自己因為悶頭寫書,錯過新的藝術家的出現。」正當她被關於90年代的理論與論述糾纏得腦子發木時,她回頭翻看自己2011年所拍攝的展覽現場圖片,突然覺得那種鮮活的臨場感又回來了。「我發現很多很豐富的東西,很多我很喜歡的,只可惜沒有機會寫到這些作品。去年正好外國出版社也出版了幾本書,都是類似『國際藝術最好的100個藝術家』之類的。朋友說,我們中國怎麼沒有一本書這樣介紹中國藝術家呢?我就想,不如就把這些東西放在書中,書裡面精選的四十個展覽,都是2011年在中國展出的。也許讀者也看過這些展覽,那我提供你一些信息,你可以看看這個經驗對你來說如何,也可以借此進一步了解藝術家的思路,或者看看這個作品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

 《發光體》與其說是專業的理論性評論,不如說是獻給讀者和藝術愛好者們的一場慶典。把大家帶回到2011年的展覽現場,重新體驗那些高水準而富實驗意義的作品。凱倫並不以藝術家的知名度,或是年齡、經驗等維度作為遴選指標,而只關注作品的開拓性及創造性,甚至回歸到最單純的觀賞層面——把有趣的作品納入書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書中的文字是真正回到了藝術本身。在市場原則強力運轉的今天,厭煩了被無數藝術明星狂轟濫炸的我們,也許能在這本書中,嗅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新鮮活力。

相關新聞
百家廊:你還提筆沾墨嗎?
翠袖乾坤:跨越界線 超越自我
跳出框框:靚姐
琴台客聚:老飯店老話
杜亦有道:DJ和解員
思旋天地:不能「吃老本」
網人網事:一寸江山一寸金
綜論「城邦」的是是非非 (圖)
走出「城邦」意識的誤區 (圖)
凱倫.史密斯 為中國藝術尋找發光體 (圖)
書評:時代變幻凸顯人格與精神的光芒——評葉廣芩《狀元媒》 (圖)
書介:晝信基督夜信佛 (圖)
書介:劍橋的星空 (圖)
書介:我的路 (圖)
書介:淘金殺手 (圖)
書介:文茜的百年驛站 (圖)
徵稿啟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