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教聯會與民建聯調查顯示,新學年校巴車費平均加一成,最多加100%。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景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近年,香港不少校巴公司放棄校巴業務,轉攻利錢豐厚的旅遊巴生意,令有關服務供不應求。教聯會與民建聯合作進行的調查發現,約14%受訪學校邀請了多間公司競投校巴合約,卻無人入標;接獲標書的學校,近半指車資報價劇增,平均加幅達11.4%,最誇張者甚至達一倍。有教育界人士擔心,在「無得揀」下,校巴服務質素肯定受影響,學童隨時要自行上學。
為了解近日學校就校巴服務招標的情況,教聯會與民建聯合作,在5月中旬向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發出問卷,最後成功回收244份問卷。當中,七成受訪者為小學、一成半為中學,其餘為幼稚園和特殊學校。
邀請競投合約乏人問津
整體而言,有193間學校有就校巴招標情況作回應,22間採用「公開招標」,171間則是「邀請招標」,後者平均邀請6.3間校巴承辦商投標。在186間已截標的學校中,約14%受訪學校邀請了多間公司競投校巴合約,卻乏人問津;至於收到標書的學校,每校平均只獲1.3間承辦商報價,即選擇不足2間,變相「無得揀」。調查又發現,93.5%學校表示,過去數年承辦商報價上升或大幅上升,而新學年平均加幅達11.4%,其中2間學校回覆指,其收回來的報價比之前足足高出一倍,幅度驚人。
校長指學校無議價空間
教聯會副主席王惠成表示,不少校長向他吐苦水,指學校在議價空間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因為學校要是不接受報價,就等於取消校巴服務。
佛教榮茵學校校長杜家慶指,校巴市場萎縮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成本上漲,包括校巴司機、保母的工資及燃油、保險等成本上升;其次是接載內地遊客的直通車生意愈來愈大;加上承辦商覺得,校巴服務會招惹學校、家長等投訴「太麻煩」,結果紛紛退出校巴市場,供應減少下,更出現惡性循環,令校巴服務質素轉差。
李慧k倡放寬校巴發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k建議,運輸署應放寬校巴牌照的發放,藉以增加整個市場的供應量,令校巴數目「重回正軌」;又或是當局立例監管校巴轉型,規定校巴牌照必須用作接載學童,不可隨意用作其他用途及轉讓,以履行社會責任。
香港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表示,校巴式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多年前全港小學「半日制轉全日制」,令校巴承辦商利潤大跌一半,當時問題已漸漸浮面。他對此深感體諒,認為市場萎縮令供應減少無可厚非。不過,他希望學校與承辦商繼續保持溝通,例如部分學校有大型停車場,可考慮晚上借予承辦商泊車,減輕其經營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