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日前發表報告,指雙非嬰人數在過往10年高達17萬,而大量雙非嬰為本港帶來了不少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增對學位的需求,尤其北區便因跨境學童數目與年俱增,成為學位不足的重災區。多年來,政府對此問題愛理不理,但令人更為不滿的是,最新公布的人口政策報告中,竟仍不肯正視問題,變相放任北區學童自生自滅,甚至要跨區尋找合適學位。我認為這是絕不能接受的,政府應該主動做好統籌角色,增加學位,以協助北區的學童能夠原區升學才是。
跨境學童大增 學位嚴重不足
其實跨境學童的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據教育局調查顯示,跨境學童數目由2007至2008學年的5,860人,增加到2011至2012年的1.28萬人,5年間激增1.2倍,而學界估計到了新學年,跨境學童數目會增至1.7萬名。而隨著越多「雙非嬰」成長為「雙非童」,他們對小學學位的需求,在未來幾年會更為殷切。
例如剛公布的全港小學統一派位結果便顯示,北區會有不少學生,因未獲分配區內學校,而要跨區上學,有北區校長相信這種情況,未來幾年會因為跨境學童增加而變得更嚴重。
其實這個問題,並非始自今天,北區的校長及家長均一早就此表示擔憂,要求改善,我也多次表示北區學位不足問題嚴重,需要正視。但坐在辦公室內的政府官員,完全沒有體諒家長的苦況。要知道就近上學,毋須小朋友舟車勞頓,是對小學生最理想的做法。但現在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明知問題所在,卻不去增加區內學位,或妥善協調跨境學童轉往其他學位較多的地區以解決問題,反而變相「迫」北區學童遠離家園就讀,真是豈有此理。
我認為最令人反感的,就是新出籠的人口政策報告,對此問題依然取態「求其」。對於政務司司長林瑞麟說,「在過去這十年八載,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是以十萬計的。如果他們全部返回香港讀書,我們要開新的學校是要以百計的,這個擔子其實是太重的。」彷彿問題與官員的政策失誤和短視無關,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政府須正視北區學童原區就讀權益
他以為在北區元朗六間學校「適量地把學額膨脹」數百個,又或規定邊境關卡每日定為13,000名學童提供方便過關及禁區紙等措施,便能「無形地限制了可以回港接受教育的學生數目,亦限制這些學童對我們的教育系統與資源造成的影響」。即試圖透過難以順利過關的措施,試圖令4,000名突額跨境學童知難而退。
然而,這恐怕不過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因為觀乎跨境學童往往願意長途跋涉,甚或不惜自行乘坐港鐵過關,所謂的過境方便門檻,是難以阻擋跨境求學的大勢。加上林司長明言不會在北區多建校,又說不會保證當區學生原區就讀,將問題「踢回」給家長,害苦當區學童要與跨境學童競逐學位,委實並不公平。
所以,我要求政府必須正視北區學童的權益,讓他們有優先原區就讀的權利,沒有理由因內地學童「跨境」而來佔了北區學位,北區學童又「跨區」去佔用大埔沙田的學童。
故教育局是責無旁貸,一定要做好統籌協調角色,一方面盡可能在北區覓找合適地方,以作臨時學校之用,解決學位不足問題,部分北區校長便曾提出重開部分被殺村校,也是值得研究的。因為這批跨境學童其實也是港人,如果他們願意在港落地生根,又何苦要把他們拒諸門外,甚至造成跨境和本地學童分化的矛盾?總而言之,政府決不能像鴕鳥般,把頭埋在沙堆中,就以為問題都已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