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詩
在一個電台節目中C AllStar被笑指為「正氣哥文天祥」,事關C AllStar的歌曲總給人大量「正氣歌」的印象,似乎首首都可吻合青年活動、太陽計劃一類的健康主題,成為主題曲。回顧C AllStar出道至今的多首派台歌曲,除了記載「愛情天梯」故事的成名作《天梯》,梁栢堅所寫的〈我們的胡士托〉藉「胡士托音樂節」,強調反戰和平的「胡士托」流行音樂精神;小克的〈八十後時代曲〉以種種八十年代流行歌詞片段,重新組裝鑲嵌「八十後」成長歷程所浸滿的社會意識。〈我們的胡士托〉、〈八十後時代曲〉等歌曲成功「入屋」,為C AllStar帶來「非情歌專業戶」的另類知性氣息。
因此,最近C AllStar發表的《切膚之痛》,可說是相當入型入格的一首「健康歌」。《切膚之痛》作為一首非情歌,所描繪的原是社會以至世界上典型的二元對立:
我有我在世一貫立場 你有你習慣了的色相 如果相對善良 當中一切可分享 我有我令氣溫再上揚 你有你像隔靴般搔癢 來推翻這道牆 雙方竟想要打仗 藍色 長空 戰意在動 黃色 人種 切膚叫痛 誰威迫你認同 數不清的指控 擠迫都市中 價值會有不類同 紅色 長空 永帶著夢 黃色 繁星 化悲與痛 誰修補這裂縫 你我宇宙共融 寬廣心胸 再不需要刻著勇
《切膚之痛》坦言族群之間的認同和排拒,每每彼此因為背景和立場的不同,使得激盪的情緒再度升溫。而香港作為一個熱門的東亞移民城市,在我們的世界裡,本來就有多種族多宗教的元素,正如我們從小在社會教科書中所學到的四字詞──華洋雜處──放眼香港城市周遭,就有外籍人士、內地新移民、南亞裔人士、菲泰印籍傭工等。因此,如果回到現實,《切膚之痛》似是巧妙地把張力,拉開到不同顏色和膚色的對碰。顏色指向日常生活的種種愛好、乃至多元性取向,膚色描繪自然是種族國族身份。也就是說,《切膚之痛》所關顧的已不限於矛盾複雜的兩地關係,而是一種世界大同的願景──大家都是有血有肉會痛會哭的人。說起來好像陳腔濫調,用小克的話來說,《切膚之痛》原不乏「勸交」的意味。
移居杭州的小克,自是對族群之間的微妙關係深有所感。這令我不禁想起,於去年成立的香港數碼廣播電台,便有一條頻道被命名為「大同台」,最初的設想就是既想有少數族裔的語言廣播,如印巴語言、泰語菲語;也有不同宗教頻道,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元素在空氣中散播蕩漾。作為一個全新電台頻道的營運,「大同台」成效或未可知,但懷抱著尊重不同地域語言文化、照顧不同宗教信仰受眾的精神,對於香港能否名副其實是東亞區內的開放城市,則有著標誌性的意義。同理,〈切膚之痛〉就是這樣的一首叫人包容和尊重的歌曲。當中提及的藍色、黃色、紅色更是神來之筆,恰恰湊成一道彩虹的基本色調,也就是社會平權運動中的彩虹。〈切膚之痛〉所追求的大同,種族、性別、階級也同在大同願景之中。
回看經常穿梭內地和香港的小克,其實一直喜歡把香港日常觸目可見的景物入詞,如巴士、紅隧、天星、茶餐廳,都不分貴賤入詞,拼湊出多元混雜的香港性,突顯出香港處身不斷變遷中的核心精神──開放和包容。因此,〈切膚之痛〉能釋放著的是正能量:
各有各互靠珍貴食糧 各有各互抱野史真相 來推翻這道牆 於今天找個方向 冷戰與冷戰哪可溝通 爭執跟爭執哪可服眾 市鎮與市鎮沿路接通 不可失控 …誰修補這裂縫 快要鑽入胡同 寬廣的晚空 永不需引君入甕
詞中好像老早便預示了社會自然偶有「爭執」和「失控」,可是小克還是語帶樂觀,大同世界原是「永不需引君入甕」,也就是沒有瞞和騙。我,卻更貪婪一點,希望在沒有瞞和騙外,多一點愛與誠。
《切膚之痛》
曲:賴映彤@groovision 詞:小克
唱:C AllStar
我有我在世一貫立場 你有你習慣了的色相
如果相對善良 當中一切可分享
我有我令氣溫再上揚
你有你像隔靴般搔癢
來推翻這道牆 雙方竟想要打仗
藍色 長空 戰意在動 黃色 人種 切膚叫痛
誰威迫你認同 數不清的指控
擠迫都市中 價值會有不類同
紅色 長空 永帶著夢 黃色 繁星 化悲與痛
誰修補這裂縫 你我宇宙共融
寬廣心胸 再不需要刻著勇
各有各互靠珍貴食糧 各有各互抱野史真相
來推翻這道牆 於今天找個方向 Repeat*
冷戰與冷戰哪可溝通 爭執跟爭執哪可服眾
市鎮與市鎮沿路接通 不可失控
藍色 長空 戰意在動 黃色 人種 切膚叫痛
繁簡中見大同 幾多億的一眾
不分西與東 價值會有些共同
紅色 長空 永帶著夢 黃色 繁星 化悲與痛
誰修補這裂縫 快要鑽入胡同
寬廣的晚空 永不需引君入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