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港股急跌表示有大戶大量沽貨,原因包括炒家各種技術沽空活動甚至是大行內難被外界知悉的「打龍通」等原因。1998年港府雖曾出手擊退「國際金融大鱷」遏止沽空活動確保穩定,但為將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仍給「大鱷」脫身之機,以防「天下大倉」撤離,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目前在環球經濟影響下,香港股市仍然難免出現異常波動的情況,變成超級大戶的「提款機」。
最近股市大波動,一般經濟專家歸咎於多個不利客觀因素,包括歐債危機升級,希臘可能脫離歐元區;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溫家寶總理提出措施來穩定經濟增長等。上述因素無疑增加市場憂慮,對股市帶來一定衝擊,但是否股市動盪的真正原因呢?
八十年代,美國開放金融市場,引入競爭,放鬆部分金融監管法例。超級大行陸續出現,資金雄厚,又擁有超級電腦進行高頻交易,輕易獲得利潤。這些超級大戶能利用金融權力和各種優勢來操控股市,未知近年世界股市大幅波動是否與它們有關?
社會上很少人知道港股大跌的真正原因。港股急跌表示有大戶大量沽貨,撤資離場。事實上,只要市場的承接力足夠,股市不會大幅下滑,但市場流傳著許多不利消息,讓其他投資者不敢接貨,股市便可跌完再跌。本文將討論沽貨的源頭,相信有助了解股市的運作。
從個人觀察所得,貨源共分五類。
大量沽空影響大市原因各異
第一,基金公司為了應付客戶的贖回壓力而沽貨套現,以提高公司的現金比率。散戶由於恐慌而向基金公司提出沽貨套現的要求,也是可理解的。個人難以評論這個因素對大市走勢的影響有多深遠。明智的基金公司和散戶應該在跌勢初現時,沽部分貨套現、未雨綢繆。見低沽的基金多屬三流,表現不佳。事實上,此等「魚腩基金」確實存在,是由於愚昧,還是另有內情,只有上帝才知道。
第二,有投資者付息向持股人「借貨沽空」,然後在大市低位時買回股票,以賺取差額,此乃合法的投資活動。精明的投資者只會在股市高位進行「借貨沽空」交易,因股價回落空間大,理論上風險少而所得利潤豐厚。個人不排除市場上有人在股市低位「借貨沽空」,順勢而行。
大型投資機構能優先掌握市場的敏感資訊,收到不利大市的內幕消息,便放膽在股票市場大量「借貨沽空」。只要市場上沒有超級大戶出來「頂貨」,沽落勢頭可以十分驚人。大市被推低後,這些投資機構趁低吸回,便獲厚利。同時它們可先在期指、期權市場部署好,在高位沽出大量合約,然後在股票市場「借貨沽空」。大市被推低,期指及期權亦下滑,從中賺取雙倍利潤。
第三,「赤裸沽空」。大部分投資者的股票都儲於銀行或經紀行內,每逢股市急挫,都有傳聞指少數經紀擅自挪用客戶的股票作沽空活動。「赤裸沽空」屬刑事罪行,如證監不採取調查行動,受影響客戶根本渾然不知。事實上,證監有權到經紀行翻查買賣記錄,對違規經紀提出起訴。無疑經紀行的交易記錄繁多,加上個別沽貨個案時間短,增加了監察難度。
第四,一些大型/精明的基金公司見大市不妥,相繼「掟貨尾」,將股市進一步踢散。這種情況不是香港獨有,上世紀在美國已出現。它們把貨尾掟出,質散大市,然後慢慢在低位吸納股票。
「掟貨尾」的基金公司通常是大型的金融集團,屬於「天下大倉」一類。市場上如有基金開始「掟貨尾」,其他基金會盡快跟隨,以免手持的股票變成「蟹貨」,羊群效應下自然掀起「掟貨」潮,股市大瀉。
第五,大行內的「打龍通」交易,是影響股市走勢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這個情況很少人知道或有關人士心知不宣。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業務範圍廣泛,分開不同部門來管理,其中包括商業銀行,提供支票儲蓄、貸款和樓宇按揭等服務;投資銀行,協助公司合併、收購及發行新股;財富管理部門,是投資銀行的分支,為客戶打理財富;「炒房」則利用大行本身資金作買賣圖利,另設研究部出版研究報告等。理論上,每個業務或部門之間應有防火牆(Chinese Wall)互相分隔,不應有「打龍通」的情況出現。但防火牆的實際作用是否奏效,相信只有「天下大倉」的高層才知道。
大行高層可和研究部「溝通」,在市場製造不利謠言或透過出版研究報告唱淡大市,並暗示「炒房」運用大行資金在期權和期指市場先建立淡倉,然後示意基金管理部門大手沽出藍籌,推低股價,指數便大幅下跌,公司賬戶沽空的倉位便獲巨額利潤。如果「天下大倉」都利用防火牆的漏洞,濫用金融權力來造市,涉及金額可是天文數字,股市必然震盪。
大行內的「打龍通」問題最難處理,因為它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加上外人難以知道部門主管之間的日常溝通,使監察防火牆的工作困難,難以懲治涉案人士。
國際沽空活動港仍難免
為遏止上述的不正當行為,宜參考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港府打退金融「大鱷」的經驗。當年本港受到國際炒家狙擊,政府遂採取積極行動救市,包括動用二千億港元大量買入藍籌;證監會又高調聲明嚴厲打擊非法沽空活動;社會賢達及大基金擁有者(如馬會集團等)向委任的基金公司要求停止借出他們賬戶內的股票等(相信還有一些官方機密的救市行動,如在背後與大炒家溝通),香港股市便止跌。
當時港府若繼續吸入股票,可使大市再飆升,逼死「大鱷」。但政府留有餘地,讓指數在七、八千點低位徘徊約三個月後才慢慢回升至一萬點以上,金融「大鱷」乃得脫身。
事實上,香港的情況比較特別,政府要將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才未辣手處理上述的金融問題,因為「天下大倉」一旦撤離,本港難保現時的金融中心地位。目前在環球經濟影響下,香港股市難免出現異常波動的情況,變成超級大戶的「提款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