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馬英九的連任就職演說,雖然沒有令人驚喜的元素,但也將「一國兩區」的提法說圓了,無論對民進黨、對北京方面,都有了一個較嚴密的理論解釋。問題是,未來四年,兩岸關係一定要突破,這在中華民族崛起和復興的角度看顯而易見,即使在馬英九追求的國民黨「永續執政」也是必須的,藍營要贏2016年大位只有靠兩岸牌。但是,馬英九又有很多顧忌,那麼,從軍事互信突破,未嘗不是一條捷徑。
馬英九發表就職演說前,北京和深藍方面有所期待,希望他對於兩岸政治對話,尤其是就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方面有所表示,至少對於「不武制度化」有具體措施,但事實似乎令北京不能如意。
筆者相信,當下馬英九的低民望使他魄力大減,宣讀就職演說不敢使用進取的A方案,而是用了較保守的B方案,甚至是C方案。台灣媒體說,馬英九第一任「總統」的句點,是幾近探底的民意支持度,馬英九不得不說一句「對人民感到虧欠」。固然,筆者常鼓勵馬英九以兩岸的突破來彌補內政的不足,但是未安內,「攘外」總是底氣不足。因此,馬英九只能濃墨重彩「一國兩區」。
台海和平是重中之重
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以兩岸和解實現台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三原則,是確保台灣安全的鐵三角,必須同等重視,平衡發展。然而,有頭腦的人都應該清楚,兩岸和平有保證,購武當毋須太多;而「活路外交」,也是由北京給予的空間決定的。所以,首務還是台海和平。
在鐵三角的第一個角中,馬英九特別指出,二十年來兩岸的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三位「總統」,從未改變。這是最理性務實的定位。兩岸之間應該要正視這個現實,求同存異,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馬英九的論述,對於台灣反對派而言應該十分周延,蔡英文也無法辯駁。馬英九指「一中」就是「中華民國」,這和北京有分歧。事實上,北京推兩岸和平協議,也要面對「誰和誰簽」的政治定位問題。馬英九的策略,是先讓綠營接受「一國兩區」,在這個基礎上再推和平協議。在此基礎上,應該進可攻退可守,伺機推進兩岸和平協議對話和簽訂,退則固守「不統、不獨、不武」立場。總之,這是為2016年大位之戰和國民黨「永續執政」埋下伏筆。
不過,對於馬英九的「一國兩區」,北京只能接受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元素,而不能接受一國是「中華民國」的解釋。事實上,馬英九在兩岸政治定位上頗為用心,提出兩岸在法理上互不承認,但在事實上互不否認,用把主權和統治權區分開來的方式解決兩岸法律和政治分歧。即,「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不過,當下北京不會完全接受。
軍事互信避免擦槍走火
胡錦濤主席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解決兩岸問題的途徑是「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在主權問題上,北京方面認為兩岸對1949年以前的中國沒有異議,雙方都確認法理上的一個中國,雙方對中華民族的中國沒有分歧。同時,「九二共識」也同意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是在正式的場合,北京希望不要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政治分歧,而是像北京多年的提法,只是用「中國」的概念。
筆者相信,在政治定位上,短時間內兩岸都難以找到共識方案。這將成為阻礙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因此,需要另闢蹊徑,就是先從軍事互信突破。軍事互信,具體是個什麼東西,兩岸可以探討,筆者認為起碼可以有避免擦槍走火的措施。
由於軍事互信可以由雙方軍隊來簽,可暫時避過政治定位的分歧。朝鮮戰爭停戰協議就是參戰四方軍隊簽的。總之,憑兩岸中國人的智慧,沒有過不去的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