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尹惠玲。梁小島 攝
大約6年前,學者李歐梵曾專門撰文,抱怨香港的大學沒有好書店。不是營業時間短,就是書種寒酸,門可羅雀的書店,蕭條的氣氛更讓讀者不願久留。「為什麼大學不可以用經營食堂的標準經營書店?公開招標,並以廉價房租(甚至間接資助)為誘餌,讓有意的商家或書店進駐經營?」這是教授當年的臆想。
終於,6年過去,這個臆想成為了現實。今年5月初,經過公開招標後,香港商務印書館成功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新書店的經營權。約5800呎的空間,今年秋季入學前落成,將會成為全港面積最大的大學書店。
地方有了,軟、硬件的搭建工作怎樣進行?我們找來書店方和學生代表,聽聽他們對大學書店的構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商務印書館接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書店中標通知時,已是5月初,距離秋季開學前的開張時間不到4個月。這個將佔地5800呎的新書店,要在這4個月內,完成從校方和學生諮詢再到設計施工到最後新書上架,時間緊迫。上月中,商務印書館助理總經理尹惠玲便受到中文大學校方邀請,參加由50、60名師生代表組成的諮詢會。「我記得那天傍晚剛下飛機,就得知這個會議,直接趕了過去。」尹小姐對記者回憶說。對於大學生們主動積極的參與,她覺得很有意義,「其實,我們也很想知道學生們的想法,希望收集不同的建議。」
年初,中文大學公開向社會招標。尹小姐後來才知道,幾乎所有數得出來的本地書店都參加了競投。成功中標,她覺得,一方面是商務有20多家書店連鎖的基礎,另一方面,得自他們累積近10年的大學書店經營經驗,以及在文化推廣、促進閱讀風氣的布展能力。從2003年起,商務已先後進駐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嶺南大學的書店,也是我們派專人去管理。」2005年,商務收購英國專營法律和會計的專業書店Bloomsbury books,以深化專業類的業務。這次進駐中文大學,尹小姐認為,最大的不同,是一「大」一「多」:書店空間大,學校人數和院系多。「這需要我們的定位要非常清晰。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系的課堂要求,另一方面照顧讀者的閱讀口味。」
對於什麼才是一間優質的大學書店的標準,李歐梵教授當年在文中念茲在茲的有牛津的Blackwell's、芝加哥大學的Seminary Bookstore(修道院書店)、哈佛廣場的「合作社」書店和哈佛書店等等,這些書店都有一些共同點,「大都不是校方經營,但扮演了和學校圖書館對等的角色」;「一個好的書店,甚至可以帶動學校的閱讀風氣……」,成為「自我增值」的地方。
以學生為本
「我們考察過外國一些出名的大學書店。但他們的空間更大,有時甚至像一個超市,衣服、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有賣。這方面,香港始終受空間局限。」尹小姐說,所以要結合本地的條件發展特色。教材書始終是大學書店的重要書種,而對於商務這樣的大型私營連鎖店,無論從書源、數量儲備甚至流通上,都有極大的優勢,「在教科書的折扣上,也能拿到吸引人的價格。」
但在經營理念上,很多是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書店是一致的,比如推動大學的學術發展和閱讀風氣。參加中大師生諮詢會時,尹小姐對學生的議題認同性非常高。「除了教材,其他書的品種是大家都關心的重點。商務每年賣出的各種書籍達20至30萬種,因為門市連鎖的便利,可以保證即便在校園人流不多的情況下,半月或一個月內有新的優質書上架。」
「同學們的不少想法也與我們不謀而合。」尹小姐說,「比如,我們會在新書店開闢一個800呎的多功能活動區,以供如講座、學術討論、讀詩會的開展。另外,同學們對二手書交流很有興趣,希望借此搭建一個寄售的平台,我們也在安排中,會在經營初期,建立二手書目錄,安排幾組書架試賣。」
商務印書館近年也積極與大專院校合作,利用大學資源優勢,舉辦文化推廣活動。比如去年開始,策劃與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合作的「閱讀.經典」講座系列,並結合教授推薦的經典書書目作為公眾導賞。此外,商務亦協辦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國際詩人在香港」的系列朗誦會、講座等,打破校園的界限。
「當然,一切還在完善中。」尹小姐說,與校方師生的坦誠和信任,是經營好書店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