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尋訪上海的「東洋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6-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西本願寺的建築,是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風格。 網上圖片

文:龔敏迪

 讀了《尋找東洋人》一書後,突然想到要去尋訪一下從前「東洋人」留下的建築。上海的建築可謂日新月異,有些得到了保護,有些則不知道會有怎樣的命運。

 過了外白渡橋,從曾經救過李香蘭的柳芭工作過的俄羅斯領事館前走過,沒幾步路就是原日本領事館,不過它的建築,只有在浦江遊覽的船上,才能看到它埋沒在新建築群中露出的一點黑色的尖頂了。再往北走到閔行路,已經很破敗的一棟歐式紅磚房子,則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上海最著名的賓館「萬歲館」,芥川龍之介、鈴木大拙等著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下榻。

 拐個彎就到了峨眉路,就來到了魯迅多次提到的須藤五百三的診所那棟歐式紅色房子前。魯迅的晚年,都是須藤為他治病的。周海嬰的《魯迅與我七十年》中懷疑:是須藤故意把魯迅治死了。我總是覺得:那是完全可能的。有人說:魯迅從來不罵日本人。那是胡說,別的不說,只要看看他的《友邦人士驚詫論》就知道了。魯迅在日本很早就被廣泛宣傳,是中日親善的象徵,正因為魯迅也罵日本,於是在日本將要大規模侵華的前夕,他就不得不死了。不然,這個日本軍醫出身的須藤,何以在史沫特萊介紹的那個美國醫生拍了片子,確定魯迅得了肺結核後,還硬是以氣胸和哮喘來治,而不是按肺結核來治?

 乍浦路上的「東洋廟」西本願寺的建築,是印度阿旃陀石窟的風格,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這裡還有一座印度式的九層塔。建在這裡也算是為「萬國建築博覽會」增添了一個品類。阿旃陀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傳為公元前2世紀左右開鑿,唐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阿旃陀」一詞源於梵語,意為「無想」。走過這裡,常常讓我感受到日本文化中的「拿來主義」,比如奧姆真理教的「奧姆」,也是印度教代表了宇宙、永恆的意思。

 佛教在清末走向了衰敗,寺廟、佛典,在太平天國所經之處更是被毀棄殆盡。然而中國的思想界有不少人以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與佛教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仍然需要從佛教理論中尋找思想的養料,晚清很多思想最敏銳的知識人,如康有為、文廷式、譚嗣同等等,都不約而同地對佛教產生了興趣。其中楊仁山更是被公認為「當代昌明佛法第一導師」。與此同時,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佛教界失去了倚仗權力與金錢充當國教的支配地位,同時在西方科學、宗教和哲學的強大勢頭衝擊下,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機,於是一些僧人一方面希望走出去,並再一次從佛教的源頭吸取營養,一方面又希望團結中印日三國的佛教力量來共同與西方宗教抗衡,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在中國建印度風格寺廟的寓意了。

 光緒二年(1876),日本東本願寺的淨土真宗僧人小栗棲香頂,在三年前經過上海去北京旅行過一次以後,來上海建立了第一所「東洋廟」,但中日兩國不同的佛教思想、目的和行為,不僅使楊仁山與小栗棲香頂發生了論爭,與上海的市民也有了衝突。

 楊仁山與來自和小栗棲香同一寺廟的南條文雄建立了二十多年的友誼,在他的幫助下,從日本尋回了三百多種隋唐以來中國已經散失的佛典、著作,並在1866年創辦了金陵刻經處。但是出於不同的詮釋,中日雙方的理解,特別是中國的淨土宗以慧遠為始祖,而日本的淨土宗則以道綽、善導一系為自己繼承的法統,本願寺從創立者親鸞以來都繼承這一衣缽。而它作為中國的淨土思想的支流,似乎從宋代起即已不被注重了,所以存在很大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楊仁山是有理由提出質疑的。同時中國的知識界,還在思索究竟如何才能使中國與西洋、東瀛相頡頏的任務。

 陳祖恩德《上海日僑社會生活史》,談到了1885年11月,上海發生了「東洋茶館」日本婦女賣淫事件引起的社會反響後,上海總共250名日僑中,有176名參加了本願寺的「報恩講」反省活動。還談到了1876年8月東本願寺向中國人宣教時,不得隨地吐痰等《院內規則》;他們還設立了免費的醫療機構,但一個月內只有24人就診,而且僅僅持續了數年,他們對華人的宣教也就不得不停滯了。從表面上看,有日本僧人吃肉、喝酒、結婚、穿皮靴等等,在中國人眼裡僧人不像個僧人的方面,但最大的反感大概還是出自他們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對中國佛教以及市民內心的輕蔑態度,不能不讓人產生文化侵略的嫌疑。而當楊仁山看到東本願寺在金陵設分院時,在《與南條文雄書》中說:「弟與閣下交,近二十年,於佛教宗趣未嘗講論,今因貴宗將遍傳於地球,深願傳法高賢酌古准今,期與如來教義毫不相違,則淨土真宗普度群生無量無邊矣。」為什麼相交二十年的,同是研究佛教的人,卻不談佛教宗旨?他在給夏曾佑的信裡,有明確的交代:「日本(佛教)則衰於淨土真宗,近閱真宗之書,與經意大相違背,層層駁正,冀得改正」。而在《送日本得大上人之武林》中更直截了當地說日本東本願寺的和尚們,「格於門戶,未能融入大同見解,不無差池。」他不能認同日本淨土宗的教義。

 早期上海日僑以東本願寺和領事館為中心的建築,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後期在魯迅故居,和收容過李香蘭的興業坊一帶的聚集區,雖然大量日僑舊居都被拆除了,但陸戰隊本部、北部小學,包括內山完造舊居都還在,只是就建築而言,沒什麼特色可言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尋訪上海的「東洋廟」 (2012-06-24) (圖)
來鴻:自己人(中) (2012-06-24)
文藝天地•浮城誌:夜.漫恩 (2012-06-24)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三) (2012-06-24)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端午節 (2012-06-24)
歷史與空間:端陽佩香囊 (2012-06-20) (圖)
古今講台:局部地區性驟雨 (2012-06-20)
來鴻:在陽光和桂花的氣息裡 (2012-06-20) (圖)
詩情畫意:想 念 (2012-06-20) (圖)
亦有可聞:百草湯 (2012-06-20)
古典瞬間:茴 香 (2012-06-20) (圖)
歷史與空間:武則天 緣何獨鍾情嵩山? (2012-06-19)
亦有可聞:傅山眼中的趙孟頫 (2012-06-19)
豆棚閑話:我的《水滸傳》 (2012-06-19) (圖)
詩情畫意:讀泰然齋詠蘭詩 (2012-06-19)
詞話詩說:牛頭角青年 (2012-06-19)
牛頭角青年 (2012-06-19)
歷史與空間:繞不開的父愛 (2012-06-17) (圖)
熱點詞評:內部認購 (2012-06-17) (圖)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二) (2012-06-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