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漁護署去年監測結果顯示在魚礁範圍內錄得101種魚類,潛水員在人工魚礁四周發現火點及東星斑。 漁護署提供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吳建邦)港府為改善本港海洋生態,多年來已在海床設置688座人工魚礁,去年監測結果顯示在魚礁範圍內錄得101種魚類,雖然較2005年的106種輕微下降,但發現東星斑等具經濟價值的魚類出沒。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隨著禁止拖網捕魚及其他規管捕魚措施落實,配合人工魚礁計劃,料海洋生態將會逐步改善。
香港約70%海床由沙和泥組成,不適合魚類生長,影響本港魚產量,再加上有漁民使用拖網捕撈,影響破壞海洋生態。漁護署遂於1996年推行人工魚礁計劃,把舊船、舊車胎及混凝土組件等置於海床,為海洋生物提供庇蔭地方。漁護署漁業主任蕭浩廉表示,人工魚礁放置水底約3年,便會發展出初步的生物群落。
漁護署相隔4年至5年便會為進行大型監測,去年的結果顯示,本港人工魚礁範圍錄得101個魚種,較2005年106種輕微下降,但卻發現具經濟價值的魚類,如在印洲塘人工魚礁發現東星斑,亦有在其他魚礁地方發現細鱗、火點和紅鮪。
蕭浩廉表示,人工魚礁能提供庇蔭地方,讓這些具經濟價值的魚類避過捕撈。
漁船登記制 控制捕撈量
隨著《漁業保護(修訂)條例》已於6月中生效,漁護署將推行多項規管捕魚措施,包括設本地漁船登記制度、限制新漁船加入及非漁船捕魚等,加上年底禁止拖網捕魚的政策,蕭浩廉相信海洋生態可逐漸改善。他更稱,正研究於魚類養殖區內投放更多人工魚礁,並設立漁業保護區,進一步改善海洋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