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政府援川重建工程。資料圖片
回顧援建艱巨考驗 喜見災民愁容變笑顏
「你我縱然相隔千里,血濃於水的情懷始終不變。天災浩劫摧毀無數家園,但中華同胞絕不孤單,因為有我同行」。回歸15年,香港與內地歷劫多場天災疫情,每遇災害,兩地人民心更堅,團結一致戰勝困難,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胞情。以5.12汶川大地震令港人感受至深,對四川的支持歷久不減,除了港府及馬會捐款,繼後的志願人士及民間捐款源源不絕援助四川。發展局四川重建組組長麥齊光見證當地4年來變遷,親睹災民的愁容變成燦爛笑顏,殘垣敗瓦重建成穩固新廈,當地居民安居樂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一場舉世震驚的大地震,痛失親人和家園的災民不計其數。為協助四川省災後重建,特區政府快速成立「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督導委員會」,先後撥款90億港元,加上馬會捐出的10億港元,合共推行190個重建項目,當中151個由港府直接撥款及負責,其餘39個,則由馬會及非政府機構負責。麥齊光表示,截至今年5月31日,港府直接負責的項目中,已完成近60%、即90個項目,預計年底累計完成144個項目,只差2條道路及臥龍部分項目未完成。
港捐百億 著重實際運營
香港對四川的承擔不僅是經濟上,更著重實際營運。麥齊光指出,港府撥款協助四川重建,不可能是充當付鈔角色的「支票工程」,故港府最終與省政府簽署合作安排,以項目為基礎,按進度撥款,且屬「封頂不包底」形式,「主要涉及學校重建和醫療項目;至於有眾多熊貓棲息的臥龍,也有一些自然保育項目。」
過往雖然有不少報道質疑內地基建為「豆腐渣工程」,麥齊光對此一笑置之,更直言只是一般人的誤解。他指出,國家對重建工程的要求十分嚴格,國務院更於2008年頒布重建規劃及條例,所有新建樓房必須設有防震支架,建築物可承受地震衝擊,「香港與內地的建樓標準有所不同,兩地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互信,我們亦聘請香港的工程顧問公司,定時到四川抽驗樓房質量」。
重建工程 受泥石流衝擊
香港的重建工程也遇上不少艱巨考驗,當中以連接映秀鎮與臥龍的303國道,及連接漢旺至牛圈溝段的綿茂公路最令麥齊光苦惱。他指出,「災難重建,交通為先」,因為在道路重建未完成,援建工作便須繞遠路,耗費更多時間。然而,該兩條公路所處的位置,除了繞山而建,亦有近湖泊的地段,復建後多次抵不住大雨及泥石流衝擊,「這不是普通的塌山泥,單是2011年的泥石流,已令20公里公路遭淹沒,又要重新研究走線,例如考慮以隧道取代」。
重複考驗 援川決心不變
面對天災重複考驗及作弄,卻絲毫沒有動搖香港支援四川同胞的決心,每遇困難險阻,香港與四川攜手跨過;原動力除了是震不碎的血濃於水同胞情之外,還有災民生活得以改善後,展露的一張張笑臉。災後至今32次前赴四川的麥齊光回顧4年援建工作時,感慨遇上特大天災,災民心情久久未能穩定,不少學生災後重返校園,初時連校服也沒有,只穿著工廠制服上學,「惟時間可以洗刷很多東西,4年後的今天,學生們已重現歡笑」。談起重建工程一直繃緊了臉的麥齊光,此際也流露笑意,滿懷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