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港大教育學院教學顧問黃家樂、陳淑英及助理教授何敏華。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新高中課程規定學生必修通識科,推行以來備受爭議。研究發現,在教育局不鼓勵使用教科書情況下,近9成教師選擇「慳水慳力」地使用坊間教科書減輕工作量。但有教師坦言,教科書議題會過時,未能針對個別學校需要,也無法照顧學生差異。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2005年起提供通識科師資培訓課程,今年初開展一項分6個階段進行的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推行和成效研究,昨日公布第一階段問卷調查結果。學院今年1月至5月期間,以問卷成功訪問66間中學共366名校長、通識科科主任及教師,以了解他們對學科推行的意見。
校長評通識授課能力3.7分
調查顯示,就教師團隊是否有能力教授通識科,若以5分為滿分,通識科主任自評約3.6分,校長評為3.7分;教師工作量是否合理,教師認為只有2.9分,偏向不同意;但校長則給近3.2分,認為教師工作量合理。
另半數英文中學均於通識課堂採用中文教學,主要為了配合學生語言能力。因應教師對課程理解,他們認為課程設計最重要首3個因素分別為──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提高批評性分析及學習如何探究議題。
有教師批課本議題過時
在採用教材方面,86%教師表示,有使用通識教科書,並於逾半課堂時間使用。部分教師認為教科書可滿足家長及學生要求,能提供基礎知識、節省自行製作教材時間及減輕工作量。但有教師表示,教科書議題過時,往往未能針對個別學校需要及照顧學生差異。
另一方面,64%受訪教師反映指,未受過校本課程訓練。雖然不少教師承認培訓不足,但7成人有參與自編教材。整體而言,僅3成人獲額外支援,部分教師雖認為採用校本課程可補教科書不足,但對工作量增加感到有壓力。
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何敏華強調,研究結果只屬第一階段基礎研究,數據主要為稍後作全面檢討課程之用,現階段並無總結及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