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豪 香港青年新動力主席
在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及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之際,中央多個部委密集式宣佈多項惠港措施,促進兩地合作。筆者認為,此乃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舉措,也充分顯示了中央政府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應好好解讀、把握。
為推動、深化兩地的經貿合作,中央政府於「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增編了「港澳專章」,把香港置於國家發展的大棋盤上,依香港的競爭優勢及發展條件,作出規劃和定位。根據規劃綱要,中央政府將繼續支持香港提高支柱產業的競爭力,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和國際資產管理服務,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中央政府也表示支持香港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培育新興產業,增加經濟增長點;中央政府也會積極協調香港與內地及澳門的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當然,綱要所提出的,只是規劃上的定位及方向,在落實的層面,還有賴特區政府的具體政策制訂,和國家的相關政策配合。
中央一貫支持香港發展
去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除進行各項訪問考察外,更公布了三十六項挺港措施,基本涵蓋了香港經濟的方方面面,尤其針對性地促進香港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即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業,有力協助這些產業加快進軍內地市場,促進粵港合作,強化香港的營商環境,提高香港在國際招商引資的競爭力。在新產業政策方面,「三十六條」也根據前特首曾蔭權所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而作出相應的政策支持,如加大支持香港科技創新的力度,不斷擴展兩地科技合作的新形式,支持在香港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範圍擴大到所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允許經香港特區政府認可機構(香港認可處)認可的、具備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相關產品檢測能力的香港檢測機構承擔CCC認證檢測任務的試點範圍、支持香港企業在內地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等。這些支援性政策,正正是「港澳專章」的具體補充。
CEPA不斷補充 拓寬發展空間
今年,胡錦濤主席訪港,商務部與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9》,增補了四十三項服務貿易開放和便利貿易投資的措施,涵蓋了包括法律、旅遊、會計、醫療等二十二個服務業領域,連同早前八份協議,雙方現時已在四十八個服務貿易領域,公布了三百三十八項開放措施,基本上遍及香港的主要服務業領域,距服務業的完全開放並不遙遠,背後的商機就是十四億人的服務業市場。過去,不少扎根於香港的企業,以七百萬人口為市場,也能創造數以億計的營業額;當它們能夠走入內地,面對十四億人口的市場,經濟利益何等巨大,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國家對香港的服務業開放,並不只限於大企業,甚至乎,國家亦十分鼓勵港人以個體戶的形式,北上發展其事業。
除《CEPA9》以外,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日前也表示,經中央政府正式批准,由廣東方面專責落實八項內地與香港合作政策,主要涉及教育、醫療、環保合作、青年交流、養老服務等方面。如鼓勵本港高等教育院校到廣東合作辦學,政府方面提供土地支援;鼓勵本港大學生到廣東實習;在廣州建立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在深圳建立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加強東江水質保護;支持港企往廣東設立養老機構等等。此外,朱小丹省長也宣佈,將從九個方面協助省內的港企轉型升級,開拓新市場。商務部副部長蘇耀平也表示,中央將完善供港物資的體制和機制,確保內地對港基本生活物資的完全穩定供應。
隨著《CEPA》的不斷補充落實,加上中央各部委的其他惠港政策,香港服務業的擴展空間必然愈來愈寬,各方面的發展條件必然更好,從中受益的港人也必然愈來愈多。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指出,在「一國兩制」下,兩地關係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簡言之,就是求同存異,互惠互利,互補不足,共同進步的一種局面。筆者認為,在「一國」之下,促進兩地合作、交流,增強互補,並不損害「兩制」,不會弱化香港的經濟和社會體制的獨特性;反之,兩地關係愈密切,往來愈多,兩地體制上的差異性和各自的優越性,才可能加倍發揮出來。「一國兩制」的構思是偉大的,也是個不斷從實踐中進步的概念。筆者深信,隨著兩地的互動不斷深化,香港對國家的貢獻必然愈來愈大,而國家的發展也會愈加促進香港的穩定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