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仲輝博士 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副教授
公眾近年對居住質素的提昇及環境保護的關注,促使政府在2011年推出一系列可締造優質及可持續建築環境的措施(SBD Guidelines)。其中主要指引包括:1.有關樓宇的間距;2.樓宇後移;3.綠化上蓋面積;4.總樓面面積寬免;5.建築物能源效益。此等指引,有效地控制新建樓宇的體積、規劃。同時亦能提供足夠的彈性,容許加入合適的環保及適意設施。
除此之外,環境保護署近年亦主動加強監控交通噪音對住宅規劃的影響。以前對地盤面積相等或不少於2公頃的發展項目,可接受20%單位違標(噪音高於70分貝)的寬限已經不再。除非常特殊及沒有其他可行方法之下,所有住宅單位都需要100%符合噪音標準(即低於70分貝)。
要讓新的住宅建築項目達到這個標準,在工程規劃階段應預先評估及興建環保設施。港鐵興建的西鐵線是其中一個好例子。由錦上路至屯門段全長約13.4公里。全線裝有完善減聲設備的高架橋,兩邊的吸音槽,吸音物料以及承載路軌的特殊方法,大幅減少行車時造成的噪音,令現有和將來興建在鐵路兩旁的樓宇較容易100%符合噪音標準。
近期在北角渣華道與電照街的地皮(即舊北角h)是業界焦點之一。理工大學在北角碼頭附近的屋h清拆前曾作噪音分析,該地皮附近的交通噪音分貝量極高,建議以露台及吸音板消減部分噪音。然而因該地皮前有東區走廊,車流量及噪音極大,而且沒有在橋上或橋下建有隔音屏障,況且後有渣華道,交通噪音亦高,傳統以露台及吸音板消減噪音之辦法未必能完全奏效,令樓宇設計及整體規劃上有極大困難,環保審批時間亦必冗長。雖然建築成本無可避免地提高,但更加要小心地積比率是否可以用盡。要令住宅單位100%符合噪音標準(低於70分貝)及可持續建築環境的措施,建築商及其設計團隊必須絞盡心思,才可在景觀、座向、建築成本、地積比率、環保及噪音等等問題取得平衡。
要提升香港的居住質素及優化生活空間,有賴大眾市民及業界多發表意見,政府要有決心持續改善香港樓宇的規劃,改善綠化環境。我們拭目以待,在新的指引及政策之下,香港的空氣、生活空間、居住環境是否真正可以持續得到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