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人 資深傳媒人
香港反對派與建制派之爭,並非是單純選票之爭,而是中西政治的較量,妥協的空間極其有限。無論建制派如何努力淡化身上的紅色標籤,也不可能成為反對派的同路人,今日的僭建問題可以要梁下台,明日更可以發生更多無法預知的問題要政府卻步。惟有改變人心,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令香港人心回歸,才能令反對派知難而退,減輕政府施政的阻力。
二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有感世事溷濁,是非不清,遺下楚辭數篇,憤而投水自殺,其中「卜居」一辭中寫道:「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令人感歎的是,這和今日香港所發生的事何其相似,若屈原在世,可能要再一次投水維港了。
反對派無風起浪 香港政爭難息
香港回歸以來,反對派無風起浪,政治紛爭無日無之,已令香港成為一個泛政治化的混濁世界。近日,反對派藉梁振英家居中有僭建物,對梁大舉聲討。面對反對派政客的表態,除了部分政治野心分子外,絕大部分市民均冷漠以對,因為,他們實在不明白香港出了什麼大問題,這些人為什麼非要置勤懇務實的梁振英於死地不可?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香港寸金尺土,每一個人都有心或無心盡量利用每一點可用的家居面積,這是極為普遍的事。從梁家的僭建情況所見,不過是其中的小個案而已。反對派小題大作,等於硬要將一個不小心沒拉上褲鏈的人說成是露體狂,而且恨不得將別人整條褲子扯下來,以滿足他們陰暗卑劣的小人心態。
事實上,和特首梁振英肩負的千鈞重擔比較,「僭建」只能說是蟬翼之輕,反對派企圖以蟬翼之輕去取代千鈞之重,可說是不分輕重。民主黨的何俊仁更聲言提出「選舉呈請」,可說是天大的笑話。難道他忘記了自己在同場選舉中只取得可恥的七十六票?難道他以為反對派的政治力量足以左右香港大局?難道他以為自己在香港人心目中誠信無虧?難道他以為香港市民會讓他去取代梁振英成為香港特首?不怕傷害何俊仁的自尊心說,別說梁家的「僭建」跟誠信問題和出任特首的身份資格無關,就算梁振英真的要辭去特首之位,香港人也不會讓反對派的政治小丑當七百萬人之首。那些妄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地方僭建西方強國的新租界的人,只是在發白日夢而已。
反對派霸佔輿論邪氣彌散
今日香港的傳媒,不少為反對派所惑,成為抹黑中國、搞亂香港的幫兇。在反中亂港傳媒的洗腦之下,香港青年只看到西方民主的光環,看不到祖國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挺不起中國人硬直的腰骨;更令人遺憾的是,回歸以來,反對派和外國反華勢力佔據了香港的輿論陣地,以至邪氣彌散,正氣不張,內地的負面新聞被無限誇大,似乎「六四」事件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李旺陽的個人遭遇抵得上十三億人命運的改變;由於言論平台被反對派侵佔,敢站在十三億人立場上說句公道話的人幾無立足之地。「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正是今日香港政治文化的寫照。建制派部分人士,並沒有撥亂反正的勇氣,他們不敢和反對派作正面之爭,反而步步退讓,企圖以淡化自己身上的紅色標籤,以換取反對派的認同。更有人認為,建制派如要減少親中的負面效應,中央政府就要收回那些鮮紅色的參政人士和宣傳機構,因為他們做得愈多,就有愈多選票流向反對派。這種看法是絕對錯誤的,而且錯得非常離譜,因為,如果建制派也視紅色為大忌,那還有什麼理由去讓香港人愛自己的國家呢?十五年來,建制派已退讓得太多了,再退下去,那就已經不是策略問題,而是對自己立場的背叛,是對國家認同的倒退,這也是回歸十五年來,香港人心仍沒有真正回歸的原因之一。
促人心回歸扭轉政治生態
無可否認,改變人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這絕不是曲線愛國,換取反對派合作的藉口。筆者曾說過,香港反對派與建制派之爭,並非是單純選票之爭,而是中西政治的較量,妥協的空間極其有限。無論建制派如何努力淡化身上的紅色標籤,也不可能成為反對派的同路人,今日的僭建問題可以要梁下台,明日更可以發生更多無法預知的問題要政府卻步。惟有改變人心,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令香港人心回歸,才能令反對派知難而退,減輕政府施政的阻力。所以在愛國教育問題上,新一屆政府絕不可膽怯,而且需要反守為攻,主動通過各種不同的輿論平台去宣揚愛國教育,洗去殖民統治者及西方強國在香港人身上留下的烙印,這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而不是坐以待斃,任由反對派的磚頭與子彈齊飛,到頭破血流時才出盡渾身解數謀求脫身,這樣下去,政府的精力和資源只會虛耗在這些完全沒有意義的問題上,發展民生大計只能成為空話。
末代港督彭定康臨走時對香港電台的阿頭放下一句說話:「今後香港的事情就只有傳媒之爭了。」可見,傳媒之爭足以決定香港將來的變化。不過,從新一屆政府的組成所見,特首較著重於行政工作部分,對改變人心的工程沒有足夠的重視。更有可能政府會以招降納叛來緩和反對派的攻勢,思想教育和輿論往往是政府認為最不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經常用作和反對派利益交換的籌碼,到時香港的言論主動權便會淪落在反對派手中。如果新政府重走前兩屆政府的舊路,未來是不容樂觀的。若任由「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未來五年不但會寸步難行,建制派更有可能無法闖過2017年特首普選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