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學家在粒子對撞蹤跡中,尋找俗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標準模型」的出現,是因為物理學家在以往的實驗中,發現偶爾會出現結果不一致(Inconsistency),所以便推斷有其他粒子在左右實驗結果,最終建構出這套能描述強作用力(Strong Force)、弱作用力(Weak Force)及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3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基本粒子的理論。不少物理學家曾嘗試超越有關理論,但李祺指,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已大致成功印證「標準模型」理論。
模擬大爆炸 探物質起源
李祺進一步解釋,希格斯玻色子被認為是令到所有粒子擁有質量的關鍵,透過希格斯玻色子附在其他粒子上,那些粒子才會有質量。雖然這樣看來,希格斯玻色子應存在於各種有質量的物體上,但科學家卻要透過大型粒子對撞機去模擬出宇宙大爆炸,李祺表示,這是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看到它最初的形態,「就像水、冰和氣體之間的狀態已經完全不一樣,現在比起宇宙大爆炸已冷卻了很多,只有模擬當時的情況,才可看到更基本的形態,了解物質起源」。
名稱誤導 非最原始物質
早前已有不同報道說過,「上帝粒子」(God Particle)之稱其實是改自「該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李祺亦表示,其實大多數物理學家都不會將希格斯玻色子稱為「上帝粒子」,因為覺得當中有誤導,「上帝粒子好像把它形容成最原始的粒子,像是萬物起源一樣,但其實這個粒子並沒有這些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