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實習記者 李薇、虎靜 深圳報道)記者從深圳市三防辦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大小內澇點268個,主要集中在寶安、龍崗、光明、坪山等原特區外街道,總內澇面積約80平方公里。三防辦常務副主任梁毅表示,深圳的排水管網大致是按照1年至2年一遇的標準建設,今年計劃治理34個內澇點,總投入近8,000萬元。
梁毅表示,深圳一些地方會「逢雨必澇」,造成內澇的原因有多種,舊城區是先天規劃不足;人為原因則與市政開發建設破壞或改變了片區排水系統、降低了河道排洪能力;偷排泥漿現象嚴重,漿液進入排水管網導致管網淤積堵塞;部分在建工地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縮減了排洪通道的過流斷面,降低了排洪能力等有關。據統計,2000年至2011年期間,深圳市共發生19宗影響較大、損失較重的暴雨洪澇災害,平均每年兩次左右。
目前,深圳市市政管網建設的標準是兩年一遇,原特區內相對完善,但是有些城中村相對滯後。據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工程師宋洪量介紹,以前的市政規劃都是「重地上,輕地下」,地面上的建築老了可以拆遷,地下建好再施工難度就很大。「城市的地下管網就像家中裝修房子時的水管,一旦鋪好後,就很難再重做。」按照計劃,今年深圳將治理34個內澇點,整治完後,將改變「大雨大澇」,餘下的易澇點將在今後陸續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