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香港)業務部副總經理 林振輝
7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仍在回落,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規模說明增加流動性的政策收效不高,而這一趨勢受到了進出口數據和工業生產數據的佐證:工業進口增速表明內需疲弱,出口增速表明外需惡化,而工業生產數據說明目前需求疲弱是從終端傳導至上游。
企業對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
從信貸規模看,7月份新增信貸為5,401億元,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將其細分可見,7月居民中長期信貸較6月持平,筆者認為這主要受地產銷量回升的影響;但企業中長期信貸則從5月、6月份的1,600億元快速跌至900多億元,明顯地反映企業信貸需求偏弱。特別是在中央連續降息之後,信貸規模仍有如此表現,說明目前企業對資金價格已不敏感,相反則對未來經濟的展望持謹慎態度。從這個邏輯出發,筆者不看好後續的降息或降準政策的實際效果。
從出口數據看,企業對經濟前景的謹慎態度得到了佐證。7月進出口數據明顯下降,其中出口同比增長僅1%,若以區域劃分,增幅下降最明顯的為印度與歐盟,分別為-19.9%與-16.6%;而美國經濟的復甦並未充分傳導,7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僅為0.6%。
需求疲弱 去庫存壓力仍大
從進口數據看,目前去產能任務依然嚴峻,需求疲弱與去庫存壓力雙重壓制企業的生產意願。事實上,目前進口數據較出口數據更為不樂觀:儘管進口同比增長4.7%,高於出口同比的1%,但季化調整後,出口增長為1.6%,進口增長僅為1.2%。細分來看,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的大宗商品對總進口的拉動放緩,表明企業生產意願疲弱。根據海關數據,鋼坯及粗鍛件、金屬加工機床、鋼材及成品油的進口增速均有-30%至-10%的負增長,因而相關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業績都需投資者謹慎看待。
從工業生產看,7月工業增加值實際同比增長9.2%,從5月開始連續兩個月放緩,且放緩幅度逐漸加大,其中發電量、原油加工等處於工業生產上游行業的生產增速都落後於年初以來的累計增速,且均低於汽車、水泥、鋼鐵等下遊行業。各行業增速的差異顯示下游需求持續偏弱,上游生產受下游需求緊張約束,而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幅度還在加大說明二季度經濟很難築底,很難保證三季度出現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目前經濟增長的最大制約因素並非資金約束,而是終端需求疲弱。據此,筆者認為在外需不能保證的條件下,促進內地終端需求,通過下游向上游拉動,應是解決產能過剩與去庫存壓力最為對症的措施。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