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剛公布的中國7月份貿易數據顯示,內地進出口增速顯著放緩,反映在歐債危機持續的情況下,經濟情況並未見改善,更有惡化跡象。 資料圖片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 涂國彬
剛公布的中國7月份貿易數據顯示,內地進出口增速顯著放緩,反映在歐債危機持續的情況下,內地經濟情況並未見改善,更有惡化跡象。內地7月份出口按年僅增長1%,遠遜預期的增長8%,反映在歐美經濟疲弱的情況下,外部需求減弱對中國出口的打擊。
至於同期進口按年增長僅4.7%,亦遠遜預期的7%,反映中國內部需求亦不見得理想,只是情況未有如出口般嚴重。雖然,出口佔中國經濟產出由2008年的約三分之一,減少至目前的約四分之一,出口放緩對中國經濟之影響會較從前小,但由於中國仍未有能力完全彌補海外需求放緩之影響,內需市場又出現放緩現象,因此,外部需求減弱對中國經濟仍造成一定的衝擊,亦導致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跌至7.6%。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歐洲第三季經濟很大機會較第二季度為差,而歐洲作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之一,當地經濟持續放緩,對商品需求亦持續減弱,可見中國第三季的出口數據並不樂觀,更有可能如今年一月般,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外需以及內需均呈疲態,這將削弱內地製造業之定價能力,更甚的是,由於過去幾年內地生產商經歷大規模擴產,導致很多行業均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內地製造業前景嚴峻。
內地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加上7月份通脹率回落至1.8%,為中央留下政策空間;事實上,中央今年上半年已開始推出多項促進投資的政策,包括加快年內基建項目上馬,以求力保經濟增長,使今年1至7月份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速達20.4%。
然而,這明顯與中國正要走的經濟改革之路;由投資主導經濟增長,轉為依靠內需,有所違背。但由於經濟轉型並非一步到位之事,為一個漸進式的過程,而這一轉型本應於中國更早啟動。不過,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環球央行紛紛「開動印鈔機」救市,不但打亂了步伐,亦帶來了高房價及地方債等後遺症,拖慢經濟改革,導致目前內需動力仍未足以拉動經濟,但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推動經濟卻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尷尬局面。
此外,中國最高領導層換屆在即,在這敏感時期前夕,中央未必會推出規模過大的措施,畢竟,這將會影響下屆領導之施政,構成潛在風險。但為了不使內地經濟增長大幅下滑,出現破壞性的結果,中央暫時亦只能增加基建投資為首,擴大和鼓勵消費為次的政策方針,穩住經濟增長,並可能推出規模較小的措施,方向上亦會盡量引導至實體經濟身上,防止資金單向流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泡沫。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