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宏証券及資產管理董事 黃敏碩
國家財政部公佈,今年首7個月國有企業累計利潤按年減少13.2%,按月則降11.6%,至12,000億人民幣(下同),期內收入按年升10.4%,按月跌9%,達232,874.4億。國有企業利潤下跌,主因內地進出口放緩,以及內需不振等因素帶動,而當局早前加大放寬銀根力度,作出減息及降準的行動,又以逆回購支持市場流動性,惟成效似乎仍有待觀察。
企業現時面對經濟放緩的憂慮,大大限制了其發展空間及意慾,而要推動企業深化業務,當局必須提供相當的誘因,例如是降低現有稅率,或是針對個別行業或產品,給予財政補貼,正如早前當局多達265億的節能家電補貼計劃,冀相關企業加大投放力度,推動節能家電業務,一方面達到產業升級,亦可藉以刺激消費,達致帶動經濟的效果。
財政補貼應避免行業產能過剩
無疑,優化積極財政政策乃當局令經濟「軟著陸」的主要措施之一,惟箇中針對的產業,則需要仔細研究,並以加強行業集中度及產業技術為主要方向,以免令補貼加深行業產能過剩及庫存等結構性問題,適得其反。
不過,在實施各種補貼的同時,當局亦要考慮到財政收支的問題。1月-7月份,全國累計財政收入按年增長11.6%,惟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8.9%,至74,467億,支出方面,首7月累計按年增長23.4%,至63,421億。稅收增長大幅放緩,增加了當局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顧慮,與此同時,也降低了大幅推進基建項目,透過投資以牽動宏觀經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內房續處調控期,或多或少影響到土地出讓收益,加上國家對地方債作出規管,使地方政府的收支更見緊張。在相對有限的財政空間下,究竟是採取財政政策,或是加快基建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的手段,有關當局需要深究以及在當中作出平衡,但始終以基建引領經濟,會衍生出資產泡沫的遺害,相對於積極財政政策,可持續性亦成疑問,所以當局宜以積極財政政策作為政策主軸。
內地股市近日走勢未有改善,繼續走弱,上證指數曾下穿2,100點心理關口,市場氣氛審慎。然而,內地料續放寬銀根,相信有助經濟於第三季度回穩,而內地也將於年內進行換屆交接,或會引發政策憧憬,加上內地股市在一輪反覆下跌後,估值已變得相對吸引,未宜過於看淡A股,可留意在港上市的內房、內險及科技股,並且作分段吸納,並以規模較大、資產負債表較健全的企業為主。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