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香港)業務部副總經理 林振輝
當世界各國在窘迫中掙扎的時候,美國則連連公佈利好數據,就業、居民收入與地產都在悄然抬頭,率先進入了復甦的軌道。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的經濟轉型在08年被打斷,失掉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機,而今不得不在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兩難中抉擇。
國家戰略與改革研究組在「危機與改革:未來十年的挑戰與選擇」一文中,將「世界工廠」創造GDP高速增長神話的模式總結為:「中國各級政府整合各種廉價資源的競爭>市場製造廉價產品>出口盈餘(順差)>強制結匯(購買美元)>增發人民幣>銀行貸款增加>中國各級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更大的投入>大宗商品和資產價格膨脹>消費品價格膨脹>更高的投入>再循環」。
而當中國經濟深處底部,亟需新的增長點的今天,我們將希望寄託於美國市場的轉好和人民幣對外貶值可能利好出口,同時更寄希望於由各級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投入,顯示出中國對舊有經濟增長模式的依賴。
貴州3萬億、長沙8千億、廣州2千億。被稱為「地方版4萬億」的刺激政策井噴,無疑面臨著資金約束: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10.7萬億元,超過當年全國財政收入,其中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8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廣東4,000億投資僅完成38.7% ,44個項目求助民資,而河南也爆出了信託行業受惠「基建」信託而業務大增的消息。
面對資金約束與高資金成本,地方政府依然義無反顧,顯示出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體所具備的慣性,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阻力。政府高額舉債主導投資,在客觀上威脅著結構性減稅的執行和其效果。這一矛盾,將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的矛盾形象化了。
結構性減稅難免受排斥
地方政府目前面臨支出剛性,而地產調控政策又斷了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糧道」,在面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政府不僅挪用民生領域的資金,結構性減稅也或明或暗地受到排斥。目前經濟正處於下行期間,但各個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無一例外都顯示增稅。如果稅收收入繼續超GDP增長,無疑將使結構性減稅淪為笑談,更難提民企經營環境的改善。
目前中國的落後產能仍在釋放,而總需求卻在收縮,還在增加的庫存顯然不是政府低效率的投資所能解決的,相反則更多需要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增長。同時,中國需要發展新產業,但在政府主導投資的歷史中,此問題從未被解決,是否也說明政府應將資本留給民間,將這個任務交給市場?在這穩增長與調結構並困的時期,政府投資退位給市場,是否應是更好的選擇?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