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卡
兩年前旅遊柏林和波蘭華沙,來到柏林猶太人紀念碑林,近三千塊墓碑依次豎立,遊人穿行於碑群之間,那種震撼感令人相信,德國對二戰時犯下的歷史罪行,有深切的懺悔。
來到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追悼燭光長年燃燒,想起前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倒碑前的那一幕,感動世人。我們相信德國不會推卸歷史責任,他們不像日本。
二次大戰結束近七十年,德國一直沒有停止反思當年的罪行,以避免悲劇重演。例如,七十年來德國禁止再版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最近,重印該書的建議,惹起德國國內激烈爭辯。
《我》於一九二五年發行,納粹德國時期銷量達一千二百萬冊。該書闡述希特勒「創建第三帝國征服世界」的「理想」,書中充斥著狂熱想法,曾經是納粹德國青年必讀書目。
戰後,德國雖沒有明文規定禁《我》再版,但擁有版權的巴伐利亞州(希特勒家鄉)政府,則以避免「掀起醜惡回憶」為由強烈反對再版。
德《報紙見證者》雜誌今年初節錄了《我》部分內容,國內重新提起再版問題。贊成者認為,應該揭開《我》的神秘面紗,讓德人進一步認識這段歷史。反對者則恐怕德國新納粹組織的「反猶」情緒加劇,特別是一些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後代,譴責出版商借書謀利。
德《時代周報》的評論文章說,其實《我》內容一派胡言,文筆粗糙,令人生厭。它得以「永垂不朽」,是因為大眾「迷信」該書催生了集中營,造就了它的神秘感。
愈神秘,德國青年愈感興趣;他們在互聯網上瀏覽未經過濾的原文。評論形容極之沉悶不值議論文章,正代表了大部分德人心聲。為此,文章建議,史學家宜為該書作注釋,讓讀者閱讀有批判性的學術版本。
按照德國法例,書籍版權在作者死後七十年終止。換言之,到二零一五年巴伐利亞州將無法阻止《我》再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