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曉靈稱,香港應主動拓展境外融資平台。 張偉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子豪)人民幣業務被本港金融業界奉為「新金蛋」,但現階段尚存在不少風險及局限,比如銀行搶人民幣存款扯高息口,收窄銀行利潤空間;人民幣回流內地的限制亦局限了企業在港借人民幣的意慾。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昨「獻計」,指本港開拓境外客戶融資市場,不能只著眼於內地客戶,港銀亦須主動因應市場需要,推出新產品,將有助吸引更多人民幣流入香港。
中銀:業務仍受監管局限
作為本港唯一人民幣清算行的中銀香港,在人民幣業務上理應佔盡優勢,但該行副總裁楊志威昨在論壇卻「訴苦」,指業務仍受不少監管局限。他解釋,本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取決於利率及人民幣用途,目前因內地人民幣息率仍高於本港,故吸引不少內地企業南來借貸及進行跨境貿易貸款;惟企業將本港借來的人民幣調回內地,則受到內地監管限制,要待相關法規改善,人民幣業務才可全面增長。
再者,長遠而言,兩地的利率水平將會相同,本港亦會失去「借平錢」的優勢,楊志威認為本港要推廣人民幣用途,如日常的經濟活動亦以人民幣作結算。
東亞:爭取簡化回流機制
另一活躍於內地及本港業務的東亞銀行,其副行政總裁李民橋則表示,會積極與人行商討,爭取簡化人民幣回流機制;爭取以前海作為試點,增加本港人民幣資金回流內地的機會。他續指,更進一步是希望開放個人人民幣貸款,促進人民幣在民間的使用。而滙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則指,內地目前正加緊推廣海外多使用人民幣,故要爭取開放人民幣回流機制,政策上出現些少矛盾;他認為現階段港銀最首要任務,為先要再擴大本港的人民幣資金池。截至7月底,本港擁5,632億元人民幣存款。
出席同一場合的吳曉靈,叮囑本港應該發揮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主動拓展境外融資平台,而不應該只依賴內地客戶。她認為,即使本港人民幣資金池遠少於內地,港銀更須主動因應市場需要推出新產品,以吸引更多人民幣流入香港。
不應憂慮與其他市場競爭
對於倫敦及新加坡等地都爭取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吳曉靈認為本港不應憂慮競爭,比如本港與倫敦因位處不同時區,可互補不足;而上海與香港兩個中國金融中心的分工,吳曉靈指正如紐約為最大美元中心,而倫敦則為最大的離岸中心一樣,港滬兩個中心可以並存。
余偉文冀存款轉財富投資
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則認為,本港人民幣業務最重要是本港的人民幣存款,能夠轉為財富投資。而目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可令借貸雙方在貿易結算時會更加公平,變相吸引企業以人民幣借貸,故本港人民幣貸款業務增長潛力理應相當大。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則透露,今年首7個月,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達79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