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香港分析員 王 靳
上周五,「發改委兩日批准過萬億投資項目」的消息激發滬深兩市大漲,亦推動港市同日高企,身處「跌跌不休」的A股市場的投資者依稀看到了一絲希望,以為反彈將至。但本周一漲勢並未持續,而此消息也被確認為誤讀:原消息只是說,發改委在兩日內集中公佈了在過去幾個月內陸續獲得批准的投資項目,並非所謂「2.0版刺激計劃」。
儘管只是一次誤讀導致了市場的過激反應,但這一事件確實顯示出大市對政府投資有明顯的依賴。經濟實體目前也是如此,1-8月份,中央項目投資同比上升0.2%,主要投向鐵路等基礎建設方面;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說明企業投資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依賴政府投資的增長。
但顯然,08年4萬億的副作用現在還影響中國經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高企、產能過剩擴大,而現在企業去庫存剛剛開始,PPI還處在加速回落中。以鋼鐵行業為例,現在鋼鐵產能過剩1.6億噸,已存產能減產趨勢極為緩慢,而受4萬億投資的滯後效應影響,今年年底前還將有58座高爐建成,總產能8440萬噸。在現在的情勢下,如果再集中進行政府投資,推出刺激計劃,顯然將給經濟帶來致命的打擊。
除了對刺激政策的依賴外,市場對貨幣政策的依賴也應告一段落了。在產能過剩的情勢下,企業普遍面臨去庫存與去槓桿化的壓力,此時增加的貨幣投放,很難參與到實體之內循環,只會形成新的資產價格泡沫,或是形成物價上漲的壓力。
8月份CPI回到2時代,而且從趨勢上看,CPI繼續上行的可能性很大。下半年國際糧價上行的可能性很大,而歐洲與美國若如預期般執行寬鬆政策,將進一步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成輸入型通脹。另外,房地產回暖,若推房價重拾升勢,房屋租金的上漲將顯著。在此條件下,貨幣政策的寬鬆不僅在穩增長方面作用有限,還很可能引致通脹風險。
面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形勢,政策面已無法再考慮如何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抉擇了:大量的政府投資已給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而再多的貨幣寬鬆都無力穩定經濟增長,只會產生副作用,「穩增長」只能通過「調結構」,需要利用結構性手段,且特別需要稅收政策的支持。企業在去槓桿與去庫存壓力下急需減負,這一點對於中小型企業更為明顯。落實結構性減稅,切實緩解企業在去化過程中的陣痛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