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交所新推出的全球首隻可交收人民幣期貨產品,市場首周反應未算熱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港交所上周一推出全球首隻可交收的人民幣期貨產品,一周過去,共有1,361張成交,合約總規模為1.36億美元,只相當於NDF(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一日成交額的1/15,平均每天成交為272張,截至上周五,未平倉合約為632張。此產品未推出前,市場都寄予厚望,不少證券行更宣布首個月交易免佣爭客,但新產品推出至今,市場反應未算熱烈。市場人士預期,產品暫時未能吸引炒家入場,致交投不活躍,要改善的話,應該要盡快實行期貨夜市,搶佔國外投資者市場。
信誠證券董事譚灼耀表示,該行當初對人民幣期貨的評估,預料是一種慢熱型產品,推出一段時間也未必見成績,但該行在上周的五個交易日中,每日均有客戶買賣人民幣期貨合約,以新產品來說已算是不錯了。由於美國推出QE3,料人民幣兌美元匯價的波動會擴闊,增加投資者獲利空間,待投資者習慣後,交投會不斷增加。
首周僅為NDF一日成交額1/15
他又指,目前要對沖人民幣匯價的風險,主要依靠在銀行買賣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NDF),有關成交每日大約有20億美元左右,規模相當於2,000張港交所推出的人民幣期貨合約。由於NDF差價較闊,操作也不透明,只要港交所的人民幣期貨成交逐漸增加,將有望取代NDF成為離岸人民幣定價的最權威工具。
過去港交所曾推出多種期貨產品,例如黃金期貨、股息期貨等,但市場迴響相當細,究其原因,同樣是因為成交不夠活躍所致。耀才證券(1428)行政總裁陳啟峰就直言,本港沒有24小時的期市,是很影響本港期貨市場的發展。
他表示,相對於黃金及股息期貨,本港的人民幣交收期貨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畢竟香港暫時是全球唯一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但隨著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推出人民幣期貨產品,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將會推出相同產品,每張合約規模同樣為10萬美元,但相對港交所推出的1年期產品,CME的產品適用於3年期標準合約,此外還添加1萬美元的電子微型期貨,以增加對零售交易商的吸引力。
券商:需快推夜市搶海外客
最致命的是CME是全日24小時交易,港交所卻會休市,由於QE3等對市場影響巨大的政策皆於美國時間宣布,港交所的營業時間非常「蝕底」,所有外國的投資者都只能「幫襯」CME等市場,變相令有關產品的成交難以增加。故陳啟峰認為,港交所要盡快推出期貨夜市,否則一切免談。
他又指,內地經濟最近表現不濟,影響了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對有關產品的發展也有打擊,現時炒賣外匯的投資者會以澳元及紐元為主要對象,做人民幣貿易生意的廠家,也只會長線地持有少量人民幣期貨合約做對沖,炒家則缺乏興趣。
人幣升值預期降 削弱吸引力
有外匯業分析師表示,美國宣布推出QE3,將導致美元再次大幅貶值,其他貨幣將相對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匯價理論上會走俏,惟升幅能否追得上澳元、紐元等貨幣,還要需時觀察。但他指出,過去美國推出QE1及QE2期間,人民幣其實一直保持升勢。至於QE3的推出,會否再次令人民幣升值,則要視乎QE3會歷時多久,以及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和對外貿易情況。
現時市場已預期中國經濟增長會持續放緩,外資對進入中國投資的興趣漸減。加上歐洲經濟持續不景,使中國進出口表現疲弱,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也因而下降。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中央相信也不願看到人民幣升值,從而打擊出口,故難怪市場對人民幣期貨的反應頗冷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