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幸好「沈崇」健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03]     我要評論

 ■賀越明

 是中國現代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一頁,也是一位女性內心難以撫平的傷痛: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聖誕夜不平安,在北平東長安街北側平安戲院附近,美國駐華海軍陸戰隊伍長威廉士.皮爾遜夥同下士普利.查德,挾持並強暴了一名北大先修班的女生。遂經民營通訊社及報紙披露,輿論大嘩,民情激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美示威運動,各界廣泛聲援,強烈要求道歉、懲兇和賠償,呼籲「美軍撤出中國」。因受害人姓沈名崇,史稱「沈崇事件」,歷史教科書都記載一筆。

 社會大眾對事件的義憤,肇始於沈崇個人蒙受的屈辱,而她很快隱姓埋名,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許多年裡,人們不知道這位受害的女學生人在何處,生活可好。

 從本世紀起始到前兩年,有個名叫謝泳的文人,或撰文或演講,以研究個人遭遇如何成為公共事件為題,三番五次地談論「沈崇事件」。他通過轉述已解密的美國本土當年審理此案的文檔,罔顧沒有中方原告、中方證人、中方律師出庭的基本事實,羅列了許多所謂強姦不成立的「證據」,隨後又以「有傳言說」、「有一種說法」、「文革中有傳言」為鋪墊,再三引述沈崇乃中共地下黨員,是奉命色誘美軍士兵,與他們交朋友,然後製造強姦事件以打擊美軍和國民黨政府;改名後的沈崇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批鬥時揭穿身份,承認她並未遭美軍士兵強姦,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黨的事業云云,以提供看待這一事件的「歷史視角」。如此一來,不僅讓已經遠離那段歷史的人們難辨真偽、將信將疑,更對受害者創口撒鹽,使其精神上再度受傷。

 這些年,有幾位「沈崇事件」中反美示威運動的親歷者和研究者,先後在《百年潮》、《書屋》、《學習時報》等報刊發表文章,對謝泳的言論予以揭斥、澄清。文中指出,所謂沈崇係由延安派到北平、是中共地下黨員的說法,源自其時執政當局御用的某些報紙,試圖通過染紅受害者的身份,把事件定性為中共策劃的陰謀,進而中傷和撲滅愛國民眾的憤怒之火。當年事發後,有學生到沈崇借居的表親家上門慰問,並了解到她與中共毫無關係。原來,她祖籍福建閩侯,係清朝兩江總督沈葆楨玄孫女,翻譯家林琴南外孫女,其父沈劭是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哥哥任駐法公使。說起來,其家庭與國民黨倒是有些瓜葛。

 其中丁磐石先生的文章,還交待了沈崇後來的經歷:受辱後回到上海,新中國成立後入讀復旦大學外語系,改名為沈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的外文出版社;約在五十年中期,與漫畫家丁聰結婚,等等。據聞京城文化圈中人對此「沈」即彼「沈」早有揣測,終因涉及一位知識女性的個人隱私,誰都沒有捅破那層紙。丁文當屬最先見諸於文字的表述,直言不諱,只是未獲沈崇本人確認。

 七月中旬,長篇訪問記《沈峻自白》在一份港報刊出,文中被訪者沈峻,正是改名不換姓的沈崇!作者許禮平說:「沈崇事件」各種檔案俱在,北京、台北、美國所存這些檔案都超過五十年,都解密了,花點時間讀一讀,案件清楚得很。但仍很希望能夠問問當事人沈崇,對於時至今日還有人只拿個別檔案,不辨真偽為美軍翻案,她作為受害者作何感想?

 作者先是用沈崇當年提交法庭的親筆自白書,與沈峻致羅孚先生的賀年卡比對,確認筆跡大體一致,再趁五月由港赴京之機,透過沈的密友約她一起用餐。其間,他旁敲側擊,從她的生肖、籍貫、祖先、父親及兄妹問起,一一核實無誤,再問她到北京(原北平)的年份,又確認是後來從復旦大學畢業,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共,等等,立即取出準備好的沈崇親筆自白書等材料,放在飯桌上。「沈峻一看,立即摘下墨鏡,聚精會神,略顯濕潤雙眼,泛著幾乎覺察不出的淡淡淚光,盯著這幾頁沉甸甸的薄紙,面色為之一變,神情凝重而鎮靜,壓低嗓門說:『哪裡搞來的?給我的嗎?』」幾筆白描,沈峻的反應躍然紙上,正是一位女性重啟慘痛記憶的即時反應!

 沈峻即當年的「沈崇」,至此已無疑問。隨後,她有問必答,告訴作者,一九五六年九月,與一位女同學同時被分配上京,因女同學常拉著她去探望其兄丁聰,一來二往,兩人便結婚了。問她出事時跟中共有聯繫嗎?「沒有,我當時十九歲,甚麼都不懂,我家的背景都是國民黨的。」網路上很多言論攻擊你,說你是延安派來色誘美軍,製造事件,你知道嗎?「現在有些人,只不過重拾當年造謠者的牙慧而已。」又補充道,「你要知道,那個時候國民黨是統治者,控制著國家機器,如果我是八路,早就被抓起來了。」

 幸好「沈崇」健在!由她親口再為歷史作證,個別文人還能借助什麼「傳言」、「說法」抹煞事實,推翻定論麼?作者描述這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真人可是腰板硬朗,英姿勃發,神采飛揚,白白滑滑的面龐架個墨鏡,路人還以為是哪個資深玉女明星哩。」她的人生與歷史緊密交織,既經歷變故,又閱盡滄桑,早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長壽才是怪事!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幸好「沈崇」健在
心靈驛站:星沉海底
古今講台:碧海青天夜夜心
亦有可聞:奇門術數
豆棚閑話:老外喝茶那點事 (圖)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孝順的時代性
翠袖 乾坤:梁洛施充滿神秘色彩
天言知玄:錯認出生年
琴台客聚:香港的色彩
生活語絲:真正的愛情
隨想國:看人
路地觀察:電影中的料理人生
J.R.R托爾金 奇幻小說的當代命運 (圖)
電子書薦:愛情學院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22/09: (圖)
要刊書事:TIME《時代周刊》01/10: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25/09: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26/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