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孝順的時代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03]     我要評論

陳曉鳳

 最近,某政府部門發佈了現代版新「24孝」,頗為引人關注。

 此文件給「孝順」規定出了若干條行為標準。例如教父母上網、每周打個電話等等。此文件出台的初衷自然很不錯,旨在宏揚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然而我覺得,如此規定的孝之統一「標準」,現實中卻未必那麼容易實行。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但「孝道」的標準卻是動態的。農業社會中,人們依賴家族生存,所以老人在家族中的位置至高無上,甚至能決定後代的生存權。所以中國古代有著極端的孝道標準,「24孝」中宣揚的割肉為母製藥等,好在那些令人膽戰心寒的「孝行」,早就被時代摒棄了。

 可惜在盡孝名義下犧牲子女幸福的孝順觀,還殘存於某些老人觀念中。有位女士今年已經50多歲,結婚幾十年一直要把全部收入上交母親,母親控制著她的經濟。如今頭髮花白、一身落伍衣衫的她,依然事事聽從母親安排。在母親控制下,一生都沒有享受過小家庭的歡樂。那位女士一生順從父母所有意旨,固然很算得上是孝順,可為此犧牲了自由與獨立,似乎對自己也不太負責。據觀察,很多北京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其樂融融。由於兩代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就招來很多瑣碎的口角與衝突,於是親人之間互相折磨,互生怨恨。親情都淡了。「孝道」這樣的倫理武器,更不太管用了。

 相比之下,讓子女無牽無掛地遠走高飛,把一個大家庭分割為不同的小家,倒是更合乎人性倫理。大家庭的解體,核心小家庭佔據社會主流位置,讓當代孝道的內涵也有了變化。孝順,並不體現在是否天天給父母洗腳,是否教會了父母上網,是否給父母一天打一個電話,而更體現在親情的天然流露,以淡淡方式維繫的親情,勝過痛苦的義務。

 當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退休時正當年富力強,多數有足夠養老的退休金,有相當的文化程度,有自己的交際圈,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不再需要子女刻意的「反哺」,子女體現孝順的方式也與過去有了區別。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孝順的方式。我以為,當代父母需要子女盡孝的方式起碼應有如下幾條:

 其一,年輕人盡早經濟自立。

 城市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經濟狀況都比較好,有自己的房產以及一定的儲蓄。小康之家的舒適生活,讓年輕人容易「賴」在父母身邊,遲遲不願工作以及成家。他們雖然不愁吃喝,但已被安逸的日子窒息了創造力,這讓父母很是不安。認為自己辛苦半生,結果養了個懦弱的懶漢,對社會不起,也對孩子不起。這樣的內疚,是很多父母心中難以言說的痛苦。家庭條件再好,一個不能自食其力的年輕人,在社會上以及家庭中都是沒有地位的。所以年輕人完成學業之後,要盡快走上社會,哪怕只是做最簡單的勞動,都能讓父母欣慰。孝順的第一步,是盡快自食其力。

 其二,兒女要盡早結婚成家。

 當下網絡發達,社交變得虛擬,讓很多年輕人患了現實社交恐懼症,害怕接觸異性。無論男孩子女孩子,很多人都是年過30還是不成家,這成了父母的心病。結婚的意義並非僅為傳宗接代,而是兒女成人的歷程。成家會給人壓力,促使人去奮鬥,學會承擔家庭責任。懂得為人父母的辛苦,才是真正的成人。兒女早些成家,能讓父母真正輕鬆下來。

 如果堅持獨身,只要住房條件允許,無論成婚與否,成年的子女最好與父母分開住。父母子女之間要有合適的距離,又能互相照顧,又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保持自我與享受親情兼顧,如此家庭倫理才讓人舒服。子女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精神世界,誰也不必成為誰的附屬品。以他人為中心的生活,即使是親人之間,依然是心靈的枷鎖。

 其三,不要把養育第三代的責任推給父母。

 當代多數年輕人生育孩子之後,大都是往父母家一放,自己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似乎孩子是給父母生的。其實,多數當代「新老人」雖然也有痛愛孫輩的天然感情,可並不像年輕人相像的那樣,都等著抱孫輩來安慰晚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已經是過時的孝道。

 相當多的「新老人」並不願承擔看第三代的責任,因為那意味著犧牲閒適的晚年時光。等把孫輩看大了,老人也離墳墓不遠,吃不動玩不動更旅遊不動了。現在北京的「雙獨」夫妻生了第三代之後,往往兩家老人互相推,推不了就乾脆輪流排班,正反映了這個現實。年輕人自己擔起養育後代的擔子,不給父母套上新的枷鎖,才是真正的孝順。

 其四,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少去干擾。

 「常回家看看」,成為孝順與否的一個標準,是怕老人寂寞。其實,很多老人尤其是有文化的老人,更喜歡清靜,最怕熱鬧喧嘩。子女來了之後,父母要忙著煎炒烹炸,陪著聊天,一天下來疲憊不堪,子女走了好多天才能慢慢地緩過來。所以,不少老人並不希望子女過於頻繁地來拜訪。

 不少「新老人」自娛能力頗強。在完成謀生以及養育子女的任務後,很多人退休後都很忙碌。有人有新的事業,有人學習新的知識。他們對網絡、微博等運用自如,吸收新東西的能力並不比年輕人差。有人說,退休後只剩下十來年的黃金時光,要留給自己慢慢享用,有人說,孩子成人之後,還我一個自由身,就算是最大的孝順。至於是不是常來看我,並不那麼不重要!生命的接力棒已經傳給兒女了。自然,每個家庭聚會的節奏不同。愛熱鬧的老人要求勤些,愛清靜的老人,逢年過節見見兒女也就夠了。少打擾父母悠然規律的生活,或許是一種更貼心的孝順。

 當代老人的需求非常個性化,孝道標準也難統一。我覺得,與其以量化方式推廣孝道,不如從硬件上給孝道奠定堅實的根基。比如,完善養老機構的建設,減少獨居老人養老的困境;解決城鄉留守兒童的巨大社會問題,讓孩子們未來不因孤獨的童年而漠視親情;再比如,以社會力量給老年人創造更多工作、學習、交際的機會,讓老年人成為名符其實的社會人,這才是驅逐晚年孤獨的最好方式。社會養老,由物質保障擴展到精神層面,體現的畢竟是社會的進步。

 以上總結的幾條的孝順觀,雖然不能進入主流標準,但可能代表了相當多為人父母者的心聲。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幸好「沈崇」健在
心靈驛站:星沉海底
古今講台:碧海青天夜夜心
亦有可聞:奇門術數
豆棚閑話:老外喝茶那點事 (圖)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孝順的時代性
翠袖 乾坤:梁洛施充滿神秘色彩
天言知玄:錯認出生年
琴台客聚:香港的色彩
生活語絲:真正的愛情
隨想國:看人
路地觀察:電影中的料理人生
J.R.R托爾金 奇幻小說的當代命運 (圖)
電子書薦:愛情學院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22/09: (圖)
要刊書事:TIME《時代周刊》01/10: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25/09: (圖)
要刊書事:The Guardian《衛報》26/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