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
上周談及香港小交響樂團在九月底的「一霎好風」音樂會,本周續談。節目下半場有香港作曲家陳慶恩博士的點題作《一霎好風》,笙加上樂隊演出,當晚為此作的世界首演,由盧思泓獨奏笙,難得小交願意委約本地作曲家創作,值得欣賞。由於是首演,初次聆聽,我不敢妄自評斷,卻想起中國美學有空靈與充實兩端,此作平衡恰度,中西合璧,笙取空靈一面,樂隊以充實托付,流動之中見靈氣,做到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云:「由道反氣,虛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的境界。
壓軸是史達拉汶斯基(Stravinsky)的《普爾欽奈拉》組曲(Pulcinella Suite),這個作品有十八世紀意大利作曲家裴高雷西(Giovanni Pergolesi)的音樂素材,是新古典主義氣息甚強的名曲。至此,音樂會連中場休息已超過兩小時,樂隊也稍見疲態,幸好小號和伸縮號手還是有氣有力(活潑的第七樂章還是倚靠他們),而一如上一場音樂會「最愛小提琴:紀念一位天使」,圓號手的表現總是稍低於樂團整體水準。一直不俗的木管和弦樂隊似乎開始後勁不繼,齊奏不太充實,焦點不夠集中,然而主力之一的雙簧管還在狀態,第二樂章的小夜曲尤其出色,值得一讚。
本文刊出時,小交正在北美洲多個大城市演出(包括紐約和蒙特利爾),上述的《古典交響曲》、《一霎好風》和《普爾欽奈拉》組曲都在曲目之列,還有浦羅哥菲夫的《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雷史碧基(Ottorino Respighi)的《第三套古歌謠與舞曲》,相信遠方的觀眾也會跟我有同感——這是夠份量的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