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他被稱為「打擊樂魔術師」,在國際樂壇上享負盛名;他的足跡遍及全球各大音樂廳和藝術節;他身兼中央音樂學院和德國柏林漢斯艾斯雷音樂學院的教授之職,他是打擊樂大師李飚。繼2008年他與中樂團的演出風靡全港後,今次他再度聯同首度訪港、世界首屈一指的柏林愛樂打擊樂重奏組,舉行「鼓王群英會系列XVI」音樂會,在香江再度掀起另一次打擊樂狂潮。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莫雪芝
作為世界音樂舞台上為數不多的全職打擊樂獨奏家,李飚被國際輿論認為是當代最優秀的打擊樂獨奏家之一。出生於南京的他,五歲開始學習音樂。1982年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打擊樂。1988年被文化部選送到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立音樂學院隨斯留基業夫教授學習。1995年,他在慕尼黑國立音樂學院彼得莎德羅教授指導下完成大師文憑。
也許這樣平鋪直敘下來,你看到的只是一位音樂家按部就班地成長、一路抵達頂峰,而品嘗不出其中隱藏的種種辛酸。實際上李飚的成功絕非一路平坦,最初學打擊樂是非常枯燥的。「一個孩子如果非常枯燥地在練習同樣的東西,他肯定沒有任何興趣。」李飚說:「如果有哪個孩子說他開始學打擊樂,覺得非常有興趣,我反而很想看看這個孩子到底是甚麼樣。」這是一個枯燥的專業,和任何樂器一樣,最初的練習就是不斷重複無味的音節,但李飚認為,關鍵是看練習的這些是否對將來有幫助。好的基本功是無論哪個專業都需要的東西,打擊樂也一樣。
「這麼多年,正因為堅持,才看到也盼到了希望。」
在寂寞中熬練出成功
一個演奏家的生涯大抵可以分為幾個過程,首先是學習,解決各種技術的東西,但最艱難的還是當學習結束後作為職業演奏家剛剛起步的階段,一切都是未知數。特別是打擊樂這個專業,沒有前人,沒有任何人留下過任何經驗——中國在李飚之前沒有人可以被稱作打擊樂獨奏家,所以在一路探索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借鑒,一切都要靠自己闖。「我就是背著炸藥包往前進,把前面的路都炸開了,這樣後邊的人就可以順利往前走。」
起步時太過艱難,需要不斷說服別人,讓人看到打擊樂獨奏也好、重奏也好,或者和交響樂演奏也好,究竟具有怎樣的吸引力,讓人看到與自己合作的可能性。
打擊樂演奏家和其他音樂家一樣需要高超的技術和功底,但更需要持之以恆的決心。「因為這個專業看不到希望。我們開始學的時候沒有希望,全都是絕望。」學鋼琴的目標可以成為鋼琴家,學小提琴則是成為小提琴家,但在李飚學打擊樂那個文革尚未結束的年代,即使練好打擊樂,也不能奢望自己可以成為打擊樂家。他說:「我沒有選擇打擊樂,是這個專業選擇了我。當時我們沒有條件去學其他的東西。」而這已是20年以前的事了。
實際上現在人們所認知的打擊樂理念,正是李飚這一輩人創造出來的,而在當年他接觸這個專業時,卻沒有人相信打擊樂可以成為獨奏。正因為時代變化得快,所以打擊樂可以從無到有,這個職業、演奏的作品,甚至是樂器,都是從無到有——就連打擊樂必須用到的聲音,都是慢慢累積成豐富的聲音庫。到現在也無法統計究竟一共有多少種打擊樂器,按李飚的話說,可以是「每天都在角落中挖掘一些可以讓打擊樂搬上舞台的聲音。」這是非常新穎的東西,雖然演奏的形式非常古老。
即使當年看不到希望,但今時今日在音樂學院教書的李飚,卻已經可以給他的學生們希望。「如果希望來到的話,你準備好了,這個希望就是你的。」他總是講一句話,不要放棄,只要你抱有信心,希望永遠會來。
打擊樂獨奏,在中國是近二三十年才興起的職業,這種職業之所以少,是因為需要牽涉的東西太多,不光要有很多新樂器,也需要有新的作品,它更是一個古典音樂中非常時尚的東西。古典音樂是土壤,在這土壤之上則需要自身的成長,所以李飚始終不願意用「成功」二字去形容自己的狀態。
很多人認為音樂家的成功就是用音樂換取名聲和金錢,但李飚認為學音樂本身不是為了這些,否則一開始演奏音樂也不會有真正的吸引力。「音樂是很純粹、很單純的藝術,這種藝術可能是在你枯燥練習十幾年後才知道原來練習還有希望的。」他總說音樂家是非常枯燥的專業——不要只看他一個人站在舞台上,下面有幾千人看他演奏,實際上,音樂家每天面對的,只是他的樂譜、樂器和他的寂寞。
任何一個成功的音樂家首先都是非常勤奮的人,其次也必須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
下一站,指揮
此次來港,剛好適逢香港鼓樂節十周年音樂會,又是柏林愛樂首次來港。李飚認為這次的演出最大的意義便是將中國民族性的東西,和世界頂級交響樂團的演出結合起來。
沒接觸香港中樂團前,柏林愛樂的演奏家們也想像不出會有這麼龐大的民樂團,團中又有這麼細緻的樂隊分工。「我想這次合作某種意義上又開創了一種合作的形式,怎樣把中國文化徹底融入世界文化中,或者說是把世界文化帶到中國文化裡來。我覺得文化不一定非常民族性才是優秀的,文化應該是包容性,更多是國際性的,這樣我們的文化才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變得更五光十色、豐富多彩。」
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願意走進音樂廳去聽打擊樂音樂會,這也是李飚最高興的事──讓人不再認為打擊樂就是他們想像中的敲鑼打鼓,打擊樂是一種藝術。所以他提倡:「我們要從藝術的角度去看待,徹底把這個專業提高到它應該有的高度。」
李飚從今年四月一直忙到現在,除了去倫敦和倫敦愛樂合作為奧運會演出,與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和北京交響樂團一起世界巡演之外,他也為自己定下來年的音樂發展方向:指揮。今年開始,他已擔任北京交響樂團的駐團指揮,在自己本身非常忙的打擊樂道路上,又給自己找了個新的「麻煩」。
李飚喜歡做指揮這件事,是因為可以通過指揮的過程,看到很多自己之前並未看到的東西,並用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讓整個樂團和自己一起呼吸,他說,這是一個幸福的過程。
明年,他在歐洲有28場指揮合同,對他個人而言是新的領域,所以他更願意花時間去經營。
他的毅力,注定了他無論走哪一條路都不會畏懼。當初有許多放棄的考驗,正因為他堅持做打擊樂獨奏家,沒有選擇坐在樂團裡和樂手合作,所以走上了這條更難的路──自己搬樂器、找鼓、開車聯繫,最後才是演出的部分。所有東西都壓在一個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關鍵看你能忍耐多久。」
「我特別希望自己有機會一個人在舞台上演出,也許剛開始是幻想吧。」但因為這份幻想,他有了這份職業。
李飚說:「我幻想的東西,最後就變成了我的目標。而如果沒有目標,我早就放棄了。」
如果你的心底也有一份願意為之執著努力的幻想,不要放棄,繼續執著追尋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