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小康認為一位成功的設計師,首先便要學會愛上一件設計之外的事物。
——設計的影響力從哪裡來?(一)
甚麼是好的設計?我們的生活又為甚麼需要設計?「2012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舉辦之際,我們與設計界名人共同探討這個問題。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副主席劉小康是著名設計師、藝術家,從事設計近30年,除設計外,他的公共藝術作品和雕塑創作也被世界各地博物館珍藏。身為本地設計界前輩的他,認為一位成功的設計師,首先便要學會愛上一件設計之外的事物。
劉小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路見證香港設計業界的諸多轉變,他發現整個產業,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家開始注重文化內涵之時起,便從品牌與商業掛u轉變得愈加專業化。他說:「當年我讀書時,覺得設計就好像是做藝術品,但現在的設計,卻不只是設計師個人的藝術表演,而是要經過許多調查、定位,才開始談所謂個人的投入與概念。」
設計,說到底,就是令一件產品更加突出,更加不一樣。因而不是設計師主觀想怎樣就怎樣。如今香港業界愈來愈成熟,與內地的接軌日漸頻密,市場擴大得很快,設計師的香港經驗也更需要貼近大中華的脈搏。
設計是為了改善生活
劉小康認為,他這一代的設計師身處在一個比較幸運的年代——能從一個相對簡單的起點一路走上國際舞台,但同時他也看到,正因為這個地區改變得這麼快,需要思考的問題才更多。甚麼是好的設計?用家方面需要的又是甚麼?政府應該推動怎樣的設計?「其實這些問題,在整個亞洲地區都很模糊,除了一兩個地區有推廣設計的清晰政策,其他的大多都隨著市場走。」
其實真正好的設計,是帶來改變,所謂最具影響力不是最靚最凸顯藝術性,而是能夠促進和改變人的生活。
作為設計界前輩,他認為新一代設計師的機遇比他們那代人更多,可能性也更大,只不過也相對要花更多時間去理解大環境。首先是要明白設計師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所擔當的責任,其次便是在大中華地區、亞洲中,香港設計師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他們要想清楚自己的位置,是只想在香港做服務做品牌,還是想投入整個地區?」
讓設計變得更美好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個成功設計師?客觀來看,是做出的作品對社會有影響作用——無論是令商品有進步,抑或令社會有改變,再或是文化上有所提升。而從個人來講,則是自己做得開心。
設計講求創新,但劉小康相信,創新首先要學習。而如果你問他該怎麼做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他會說:「要愛上一樣不是設計的東西。」可以是音樂、文學,任何一樣東西,然後想辦法用設計去將那件事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單純讓設計本身變得更美好。
今屆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中,也有一些設計令劉小康頗為讚賞。譬如內地四間大學一起合作的一個改善山西窯洞的項目,因為窯洞條件本身比較簡陋,他們就借鑒北方四合院的概念,擺進窯洞設計中,令原本農夫居住的簡陋窯洞環境,變成淨化的家庭環境。另一個本土例子,則是亞洲文化協會將一個舊歷史建築物改為他們的新會址,最好的部分反而不在室內,而是室外。「他們沒破壞外邊的山坡,不單止保護了山上的樹,更重要是保護了一大群蝙蝠的居住地。」
作為一位有地道經驗的設計師,劉小康相信,香港設計的獨一無二,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便已開始,那時有很多外國人在香港做設計,加上從國外讀書回來的,以及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才,背景與訓練完全不同的設計師們,嘗試做中西融合的創作品。香港,應當延續這種優勢,做更多事,而香港的設計師,也可以身體力行,帶來改變,或許這就是設計師的成功之道。 ■文:賈選凝 攝:劉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