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趙樂際在陝西安塞縣向小學生了解「兩免一補」情況。《陝西畫報》圖片
「西北諸峰連朔漠,東南眾水合崑崙。」異常艱難的環境條件,注定是對執政者能力的最嚴峻考驗。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從政至今,主政西北的青海、陝西兩省十餘載,迎刃解決諸多發展難題,展現出超群出眾的駕馭全局能力與政治智慧:主政青海期間該省GDP增長兩倍多,造就建國後發展最快的時期;接任陝西省委書記後,該省實現崛起,邁入中等發達省份其勢已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何凡
趙樂際17歲時成為青海貴德縣河東鄉貢巴大隊一名知青,次年轉入青海省商業廳擔任通訊員。1977年,他成為「文革」後首批大學生,考入北大哲學系哲學專業,畢業後重返青海,先後擔任商業廳政治處幹事、教師、商業廳廳長,經歷長達16年的商業系統工作考驗。
46歲擔任青海省委書記
1993年,趙樂際任青海省省長助理、省財政廳廳長。1997年擔任青海省西寧市委書記,綜理市政,培養宏觀視野。兩年後初任青海省代省長,首度歷練正部級職務。而2003年他被任命為青海省委書記時僅46歲,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此時,國家正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趙樂際把握機遇,統籌規劃部署青海基礎設施與重大開發項目,啟動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區建設,推動青海GDP由2000年的263億元,增至2006年的641億元。
趙樂際不僅展露出經濟治理的長才,「重環保」、「顧民生」的執政理念亦貫穿始終。2001年他提出污染環境的企業不要轉移到青海,並推進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自然保護區建立。此後,他又力爭將該保護區納入國家級,爭取到數十億元國家投資。
「我是從一名普通的知識青年成長為一名黨的高級幹部,青海烙印,深深打下;青海情結,刻骨銘心;深情眷戀,難以釋懷。」趙樂際在2007年告別青海,踏上赴任陝西的新征程。
主政陝西弘揚延安精神
陝西被公認為科教大省、文化大省、旅遊大省、資源與礦產大省。但與之不相稱的是陝西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2007年時經濟總量僅居全國第20位。趙樂際卻認為,新時期的陝西,具備由「大」變「強」的發展潛力。
從經濟欠發達的青海調任西部開發「橋頭堡」陝西,外界對於趙樂際最初報以觀望。而他正式提出將陝西打造成為西部強省的理念,著力打造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力推考核轉變官員作風,倡導全民創業、謀富與民……項項主張均有機制保障,為陝西帶來開放務實的新氣象,漸入發展的上升通道。
以往陝西政經生態並非全國輿論的焦點,人們出於對西部相對落後的慣性認知,更鍾情於總結「浙江模式」、「蘇南模式」。而當這座西部大省穩健崛起時,許多人尚未做好心理準備。正是在趙樂際入主陝西的五年,該省克服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因素的不利影響,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結出兩個「萬億元」的碩果。2011年陝西GDP達1.2萬億元,其增速也處於全國第一方陣;該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亦邁入l萬億元大關。
今年11月20日,趙樂際在正式離任陝西時說:「有幸回到這塊厚重的土地上為3,700多萬父老鄉親服務,為陝西發展和群眾福祉奉獻綿薄之力,我倍感難得和寶貴。作為一名黨的幹部,在陝西這片熱土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我將一生堅守、弘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