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文化元素在文憑試中有增無減。圖為小學生在學習《四書五經》。 資料圖片
中 自從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取消後,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亦同告結束。然而,其極其量是「身退」,卻未能「功成」,乃因當中提及到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更遑論其精神素養,顯然未能於莘莘學子中代代流傳,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中國思想文化滲透各卷
回顧近幾年會考及最新一屆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包含中國思想文化元素的題目題材比例有上升的趨勢,可說是滲透在各卷當中。當中尤喜考核考生對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就以2010年為例,卷一閱讀在既有的文言篇章上,除本有的一篇《列子.說符》節錄外,更加插了《莊子.山林》節錄作比較,並問及其內容與寓意。此題的答對率差強人意,根據2010年考試報告所述,答對率僅3.7%,與其他題目的答對率有一段頗大的差距,當中有大部分考生更是放棄作答。若學生對莊子的學說思想有基本的理解,應該不至淪落於考試關頭竟「隻字不提」的局面,起碼對內容及寓意有初步的把握,從而對考生作答此題的方向有一定的啟發性。
中國文化元素有增無減
及至以後,中國文化元素只有加,並無減。2011年卷一閱讀用了魯迅《二十四孝圖》、《孔子家語.六本》以及《孝經.諫諍章》三篇談孝道的文章作教材;到2012年的模擬考卷,《目送》一文問及父母子女間的人倫關係,而文言文選取了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為題,當中問及學生對君臣之道的把握,這些都離不開文化底蘊。然而,絕大多數考生對此一竅不通,有些更犯了瞎子摸象的毛病,以為自己窺一斑可見全豹。例如以《史記.儒林列傳》為教材的當中有這樣兩題:
「黃生認為湯、武並非受命,轅固生則不同意。試分別指出兩人認為君主受命的依據何在?並略加說明。」及「為甚麼漢景帝終止轅固生和黃生的爭論?」
前者考生多放棄作答,乃因他們根本欠缺了我國自古以來「君權神授」的基本知識,後者有考生更言之鑿鑿的回答因君主不欲得罪兩位臣子的荒謬理論。若考生曾聞「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說,相信不至出現以上謬論。
蘇有朋自遠方來?
曾於同事之間流傳一個笑話。2009年其中一條作文題目為《有朋自遠方來》,有考生竟誤把有朋當成了是影視明星蘇有朋,於作文卷內洋洋灑灑,把蘇有朋如何從遠方來到他的家,與他度過歡樂一天的經過娓娓道來,當中不乏奇情、歷險,笑中有淚。笑中有淚的不僅是學生自己,更有聽聞如此「噩耗」的教師,在笑得嗆不過氣的同時都搖頭嘆息,雖不至於十年寒窗,但免費教育歷十二年之久,這樣一個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有朋」,就已經大剌剌地把中文五卷其中一份佔分極重的作文卷拖垮了。
「有朋自遠方來」乃出自《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單從字面上解,「有朋自遠方來」即是有朋友從遠處來相聚,而以此為題,相信希望考生不止於就此寫一篇普通的記敘抒情文,而是能把握其背後隱藏的含意─「不亦樂乎?」程度再高的考生,甚至可以抽絲剝繭,知道這句話的引伸義與學習有關,於文章中將之扣連,從論友人來訪再談及對學習的見解,但可以寫得如此境界的,又有寥寥幾人?
既然文化知識如此重要,考生絕對應該好好學習。然而,距離考試時間不足三個月餘,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難道可以在如此短短時光就能掌握?這也未免太不可能吧﹗至於有何「文化速食」的方法,於此賣個關子,下期再與考生們分享。 ■吳一敏 資深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中文科主任,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及優秀教師等獎項,並多次擔任教育局評卷工作。
團隊簡介:福建中學(小西灣)是全港唯一一所在中文科採用完善自編教材的學校。整套教材由初中至高中一共10冊,並配以寫作及口語課本,是一套高度切合學生需要的教材。該校中文科教師師資優良,多位老師獲獎,更獲邀至兩岸等地作分享交流;學生於中文科的成績更錄得連續數年9級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