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曾是語言文字學界的學術精英、也曾身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高位,自稱「比孔子去世時的年齡還大三歲」的許嘉璐,如今其身份是「尼山論壇組委會主席」。在聖誕節之夜,作為儒家文化傳播者的許嘉璐接受媒體採訪,暢談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對於當今世界的重要性。用對話代替衝突,是這位古稀老人對未來人在不同文明間和平相處的最大期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永傑 圖:由尼山論壇組委會提供
2008年春,許嘉璐在孔子的誕生地曲阜尼山倡議發起「尼山論壇」,旨在促進儒家文化與世界的對話,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談到發起尼山論壇的初衷,他說,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一直都在尋找消弭差異、構建和平的方法。有人想用戰爭來解決一切紛爭,但其造成的災難後患無窮。對他來說,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交流和對話減少衝突。
其實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但中國始終在這些對話之外。這表現出中國對文化不夠重視,也反映了「歐美中心論」者對中國的歧視。「有時候我們想參與這類對話,但人家根本不邀請。」但許嘉璐堅信,中國文化對西方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了解中國智慧
400多年前,中國文明隨著傳教士傳入歐洲,當時的西方思想大師高度讚揚中華文化。後來在文藝復興思潮中,西方也吸收了「以人為本」等中華文化營養。在西方文明出現種種問題的今日,中國文化對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
許嘉璐講了一個故事。自有人類開始,不同族群之間,衝突、殘殺此起彼伏,直至今日仍未斷絕。以宗教戰爭為代表,這些衝突的根源在於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而中國卻甚少牽涉其中。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儒釋道三家擔當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三者起源、成熟於不同的時代和背景,其中佛教更是外來文明,接觸之初也曾發生過碰撞、衝擊。但當爭論成為一種推動力,三家互相觀察對方、檢討自身,最終反而互相融合,到了宋代,三家思想各自發展出一片天空,而當時中國的哲學也達到世界的頂峰。
在這一過程中,儒釋道三家從未發生過宗教戰爭,這是一個奇跡。其間,基督教於唐朝時期傳入中國,而且傳入的是被西方視為異端的景教,後來伊斯蘭教、天主教也先後傳入,最終形成五大宗教共存的局面。許嘉璐把這總結為「相剋相生、共進共融」。他說,一直發生著宗教衝突的西方國家,如果明白問題的關鍵,就能反思自身,而尼山論壇就是要將這樣的中國智慧傳播出去。
知其不可而為之
1959年,22歲的許嘉璐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教授訓詁學,師從章太炎先生的再傳弟子、黃侃先生的得意門生陸宗達。許嘉璐秉承老師的教導,一頭鑽進訓詁學這門冷僻的學問裡,做了三十多年研究,成為當代知名的訓詁學家。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先後擔任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官至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再從象牙塔裡的學者轉而走向學以致用的入世之路。他曾立下願望,在六十歲之前退出學術界的領導職位。
他說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脫離文化去研究文字,就只是一個筆畫遊戲。儒學的特點之一是要求學思合一、知行統一,在古稀之年傳播文明,許嘉璐認為自己在實踐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他坦言:「我們沒有指望辦幾次論壇世界就有和平,但是我們堅信,我們一代一代地做下去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因為這個目標體現了人類最高的良知。」
在尼山論壇籌辦之初,許嘉璐和同仁們都認為,只要論壇能連續舉辦三次,就會有一定的知名度。出乎意料的是,2012年舉辦了第二屆,尼山論壇就已經登上世界舞台。4月,尼山論壇應邀到法國巴黎,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舞台;10月,尼山論壇應邀到希臘著名的「世界公眾論壇」;11月中,尼山論壇獲邀到美國紐約,走入聯合國總部;11月底,尼山論壇到上海,參與聯合國文明聯盟亞洲南太平洋地區磋商會議。
而取得這一切成就的背後,是一位老人的奔波。2012年5月,在第二屆尼山論壇閉幕式上,許嘉璐腰痛發作,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但為了閉幕式的演講,許嘉璐強忍腰痛自己走上台,表達其對孔子和與會嘉賓的敬意。
尼山論壇要走下去
尼山論壇創辦至今,一直保持著民間色彩。許嘉璐說他不主張由政府撥款辦會,因為不想花納稅人的錢,避免論壇的政治色彩過於濃厚。但堅持民間辦會,最大的難題就是籌款,這也是他最發愁的一件事。
按照我國目前的規定,企業對於文教事業的捐款最高只能抵消其稅款的12%,而且需要向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每年申請,手續極其繁瑣。而如果得不到批准,那麼企業的捐款就要按照營業支出繳納稅款。許嘉璐說,雖然目前中國的企業家開始關注慈善救助,但文化論壇不像災難中的捐助一樣可以馬上見到成效,因此參與其中的企業家們並不多。而尼山論壇也不能給予企業冠名等廣告回報,所以目前論壇所籌募的企業捐款很少。但許嘉璐很樂觀,相信隨著尼山論壇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企業家們的文化自覺也會逐漸甦醒。他介紹說,巴黎和紐約舉辦的尼山論壇完全依靠民間資金,他下一步也會考慮利用基金等渠道籌資,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
但因為中國對外封閉過久,中國的學者、政府官員對於世界不夠了解,許嘉璐表示擔憂。參加尼山論壇的中國與會代表,常常不用西方人喜歡的方式來敘述中國文明。他認為,讓聽眾聽懂自己的問題和背後的含義,是一種本事,現在中國的學者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他說當代知識分子不能只關注自己的研究對象,更應涉獵文史哲、經濟、政治等範疇,這樣才能在人類進入「世界公民」的時代回答別人的疑問。
「今年我75歲,比孔子過世的年齡還大三歲。無論採取甚麼樣的機制,最根本就是讓尼山論壇延續下去,不僅僅在我能跑動的時間,在我不能跑動時也要讓它繼續下去。中國需要發出中國的聲音,世界也需要中國的聲音。」
從儒耶到多種文明對話
許嘉璐把世界文明分成基督文明、希伯來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婆羅門文明、日本文明等類型。他說,目前世界上衝突最激烈的是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多年來他一直呼籲這兩大文明進行對話。實際上,民間對話並沒有停止,但不是很成功,許嘉璐認為雙方應堅持不懈,要以耐心化解衝突,因為上千年的仇視,不可能一兩年就可以解開。
他續稱:「世界文明中隔膜最大的是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國力迅速提高的中國和對此持有懷疑戒備的西方世界之間,有深層次的衝突。13億人口的中華文明與當今最強大的西方文明之間以對話解決衝突,世界和平保險系數就會增大。」因此,尼山論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將以儒耶對話作為主題。
但許嘉璐表示,這並不代表其他文明之間的對話不能成為尼山論壇的議題。他說世界上各大宗教雖然都有自己的倫理,對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當中存在著溝通的可能。他引用《聖經.哥林多前書》的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每當他讀到這裡,感覺幾乎和讀孔夫子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教導一樣。幾千年前,人類先知們所關懷的東西常常不謀而合,而今天各民族都違背了民族的倫理,因此他主張在適當的時候增加參與尼山論壇的國別和文明類別,展開與伊斯蘭、猶太、印度等文明之間的對話。
據悉,200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把每年的5月21日定為「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與發展日」(簡稱「世界文明對話日」),為了表達對聯合國這一決議的尊重,尼山論壇組委會把5月21日作為每屆尼山論壇的法定舉辦日。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如此重視這個日子的國家。許嘉璐還透露,除了逢雙數年在曲阜舉辦尼山論壇,逢單數年論壇還會走進世界各大著名城市舉辦小型論壇,2013年就會走到北京。
他坦言,目前去香港舉辦論壇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香港從事儒學研究的學術團隊沒有規模,在香港舉辦學術活動的服務成本也過高。但他也強調,尼山論壇舉辦至今,一直不缺港澳台儒學研究者的身影,比如2012年紐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秘書長就是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
許嘉璐簡介
1937年出生於北京的許嘉璐,祖籍是江蘇淮安,是中國當代訓詁學家、語言學家。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他從事教學工作。1987年至1994年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同時也兼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1997年當選為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屆中央主席,1998年成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3年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尼山論壇簡介
「尼山論壇」全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地尼山命名,以聯合國倡導的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以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化交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為目的,集學術性、民間性、國際性與開放性的國際文化學術交流平台。尼山論壇由許嘉璐於2008年4月倡議發起,每兩年舉辦一屆,會址設於尼山東麓的尼山聖源書院。首屆尼山論壇於2010年9月在尼山舉辦,標誌「世界文明論壇」正式在中國創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