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掐指算來,這篇文章刊登之時應該已是節後初九,小狸在此先給大家拜個晚年。再掐指算算,這已是小狸在這裡給大家拜的第四個年,第四個春節的網人網事,有甚麼新鮮的內容呢?
對於許多人來說,春節其實也可以詮釋成另兩個字:回家。然而,不知道為甚麼,這些年來,春節回家的阻礙似乎越來越多:民工買不到火車票、屌絲湊不夠過節費、精英離不開辦公桌……到了今年,舊困難一個沒減少,更增加了「到誰家過年?」以及「舌戰群姨」的新障礙。
所謂「到誰家過年」即是「到婆家過年?」還是「到娘家過年?」這個問題在中國傳統思維中簡直匪夷所思,嫁夫隨夫,過年當然去婆家。然而,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甚至,能「一樣」已經算是男人之幸——君不見有多少男同志每天哀嚎著自己才是弱勢群體。據年前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意願去娘家過年,再次證明婦女已經頂了多半邊天。最要命的是,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兩邊的老人同樣孤獨,所以膠著的雙方都異常堅決。據統計,超過半數的獨生子女夫妻為這個問題爭執過,百分之二十二的吵過架,有極端的小夫妻甚至為此離了婚。
至於「舌戰群姨」說的是春節回家時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關心式拷問」,最常見的問題有「今年多大了?」「怎麼還不交女朋友啊?」「怎麼還不結婚啊?」「怎麼還不要小孩啊?」「去年掙了多少錢啊?」「期末考了多少分啊?」「買房了嗎?」「吃甚麼長這麼胖啊?」等等,由於條條涉及隱私直戳心窩,讓絕大多數年輕人尤其是「剩男剩女」們不厭其煩,甚至造成了回家障礙。有網友年前總結了《親戚聚會發言大綱》,以樹狀圖詳細列舉了親戚「拷問」的發展結構,並總結了各種應對方法,一時間在網上瘋傳。如今,年節已過,不知道那些事前熟背「金蟬脫殼:啊我有個電話,回頭再說!」、「反客為主:二姨您閨女結婚了沒啊?買房了沒啊?」、「全和稀泥:呵呵,呵呵呵……」等應對寶典的剩男剩女們是不是都已安然過關?
其實,不管是「到誰家過年」還是「舌戰群姨」,都是新時代的新課題。隨著獨生子女的一代長大成人,空巢家庭不僅是節日的問題更已是日常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習俗要與時俱進,但溝通與理解永遠是婚姻的必需品,「去誰家過?」的問號後其實有很多種答案,比如輪流坐莊,比如兩家合一,或者乾脆和婚前一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至於大舅媽和二姨夫,同樣需要雙方的體諒,做長輩的要明白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是「咱們村裡的年輕人」,家家隱私都是透明的還有個大族長;這一代的年輕人獨立意識更強、隱私觀念更重、生活態度完全不一樣。而年輕人也不用對拷問一味反感,不妨換位思考,就會明白組成這一句句嘮叨的其實都是一顆顆暖暖的愛心。
一句話,家和萬事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