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在二○一○年,不丹王國在聯合國千禧年會發展目標高峰會中,敦促全世界,將「幸福」(happiness)納入為會員國家發展目標之一。當時受到許多質疑,經多番討論,翌年終於通過此提案,將「幸福」納入為國家「發展指數」之一。
提出這議案的是不丹總理吉美延禮,他當時就此動議發表的演說,為在場的國家及地區領袖帶來一個新概念,也重新思考管治之道與繁榮的價值觀。吉美提出以GNH(國民幸福指標)代表GDP作為國民富足的指標。他指出:「經濟發展只是國民得到幸福的手段之一,絕對不是作為一個國家的目的,只有追求國民心靈的幸福,才是國家永續經濟的基礎。」
不丹的統治者很早就覺察到現代化的負面影響,盡快地和快速現代化的國家劃清界線。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家便實行國民幸福指數的概念,在佛教價值觀的基礎下,努力以「心靈幸福」、「文化多樣化」和「環境保護」為指標,實現「國民幸福」。
結果,在全球調查中,百分之九十七的不丹國民感到幸福快樂,是全球之冠。在二○○九年,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更以「快樂不丹」作為創刊一○○○期的封面專題報道,封面的照片是多個笑容燦爛的不丹兒童。
在吉美發表的二十六場演講中,他解釋幸福是甚麼時表示:「幸福美妙之處,在於能引發慈悲,想要為他人帶來幸福。在為他人增進幸福的過程中,自己的幸福感會變得更強烈。因此,追求幸福絕不會是你死我活,不會有人失去甚麼。」
吉美這番言論實在很值得香港人深思,在香港,有不少人就以激烈的、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方式去為「市民謀求幸福」,其實是絕對錯誤的,這只會為市民帶來不幸!
一如吉美所言:「幸福是一個嚴肅的議題,要具備慈悲與智慧,加上鍥而不捨的精進努力,才能達到個人與全球幸福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