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話說年味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紅燈籠高高掛。網上圖片

卞允斗

 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這個節日大都在立春前後,故也叫做春節。

 其實,年原來不是節日,是十分兇猛的怪物。相傳很早以前,「年」這種怪物每逢冬末都來村裡吃人。「年」的胃口很大,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隻虎豹熊羆和幾十個人。深冬季節,人們都集中力量打「年」,一直到春暖花開,氣溫上升,「年」才會自然消失。

 後來,人們偶然發現「年」害怕火光、紅色和爆竹聲。人們在「年」出沒時都要燃放爆竹、掛紅燈籠、點燃火堆,嚇得「年」不敢來了。打「年」的人們為了慶祝勝利,第二天凌晨紛紛起來,吃餃子放鞭炮,而後相互作揖祝福,不受年的侵害。晚輩們還給長輩磕頭,感謝他們保住了自己的平安,長輩們拿出紅包給孩子作為平安符。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頭,互相拜年,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

 可是,「年」並不甘心就這樣絕種,牠又變成了一隻九頭鳥,一到臘月三十晚上,就飛出來聞飄出的肉香味。人們發現九頭鳥最怕燒柏樹葉的煙味,人們就採集柏樹葉,製成香和燒紙,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焚紙燒香,嚇得九頭鳥再也不敢飛出來了。這才有了年三十晚上燒香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歲首在辛亥革命之前稱為元旦,到了民國時期改用陽曆紀念,把陰曆年叫春節。新中國成立,「公元紀年法」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將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過年的習俗不盡相同,卻蠻有一番風味。過了臘八就開始忙年,過年整個流程有小年、三十、除一、破五、元宵、二月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含義。這些時段都以大年初一為核心,春節指的就是大年初一。

 一般說來,過了小年才真正有了年味。北方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稱「掃房」;南方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過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灶王爺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大神,被玉皇大帝下派到人間,「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灶王爺每到小年就要回天庭稟報人間見聞,給他送行就是辭灶,焚紙燒香擺貢品,就是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年三十也叫「歲除」,三十晚上叫「除夕」。除夕這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是過年最忙的一天。早飯後,女主人開始油炸藕荷、扁豆、松肉,以備上供用,還蒸上幾鍋熱騰騰的饃饃。男主人打掃庭院,挑下滿滿的一缸水,因為初一井王爺也過年;還要把秫秸曬乾,除夕夜生火燒秫秸,煮餃子不能拉風匣,怕驚擾了神靈。小孩子們把爆竹拿出來曬曬,時不時地數著數,生怕丟失一掛。

 中午就著肉湯吃饃饃,燃放炮竹慶祝一年的美滿生活。下午的活最多,女人們包餃子,餃子分肉餡和素餡兩種,肉餡代表日子肉肉頭頭,素餡代表生活素素靜靜。細心的婆媳在包水餃時特意放進一枚銀元,誰吃到就說明誰有福。男人們在大門口貼對聯、插松枝,傍晚時分請老的,把已故的老人不論年代遠近,都虔誠地請到家裡來過年。請老的也有規矩,男人們拿著三炷香來到祖墳前,唸唸有詞「老的少的都來家過年啦」。而後,點燃香燭,轉身就向家裡走,不允許回頭,更不喜歡小孩子在後面放爆仗。來到家門口,隨手放上一根攔門棒,意思是把孤魂野鬼擋在門外。把香插在懸掛中堂下方的香爐裡,燒上幾片燒紙,擺放上貢品,磕四個頭就算把已故老少安頓下了。

 傍晚時分,男女老幼都集中在村裡大街上,在離自己家最近的地方點燃乾草,俗稱「照庭」,大概是祛除妖魔鬼怪吧,也許是祈福活動。此時,男孩子們燃放爆竹,成掛的、二起腳、煙花、竄天猴,誰家的花樣多說明家境富有。「照庭」完畢就各回各家守歲,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嗑瓜子、吃糖果、喝小酒,無論男女老少沒有人敢坐正房的一對椅子,那是給已故老祖宗留的座位。

 文革以前按老風俗,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不講究老風俗了,改革開放後興起了「春晚」,一家人坐在一起欣賞「中央春晚」。無論節目多麼精彩,男女主人每隔一段時間,給香爐添上三炷香,燒上幾張燒紙。一般說來,中堂擺一個大香爐,堂屋外供奉天地處擺一個,灶台下方擺一個。

 除夕夜,新年的鐘聲一響,家家戶戶都搶年,誰家的爆竹響得早,誰家就搶到年了。北方習慣吃餃子,因為北方比較冷,吃餃子的寓意防止凍掉耳朵。還有一個說法,餃子像大元寶,大富大貴之意。南方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下餃子是大人們的活,孩子們只等著吃,意思是孩子們伺候老人一年啦,也讓他們歇歇。

 年夜飯,無論相隔多遠,事業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家過團圓年。若是回不了家,就寫封信或捎口信,現在打個電話或發個電子郵件。隨著時代的發展,興起了網絡視頻,就是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親臨一般。實在不能回家的人,家裡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

 這年夜飯也叫「閤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吃餃子之前,大人率先給供奉的老人磕頭,給香爐添上香和燒燒紙,每個門口都燒紙。水餃端上桌,先供天供地供祖先。晚輩們給老人磕頭拜年,老人們掏出紅包給孩童壓歲。

 凌晨,各家各戶早早地打開大門,晚輩們陸陸續續來拜年。首先給血緣近的長輩拜年,趴在鋪著氈的地上磕頭,還口中念叨著給爺爺拜年、給奶奶拜年,但凡輩分和年齡比自己大的都依次磕頭。小孩子們成群結隊的瞎起哄,拜年並不重要,就圖撿拾沒有燃響的炮仗,也就是撿「呼呼」。小頑童們很期盼過年,不光吃好的,還能穿新衣裳,更吸引他們的是壓歲錢。放爆仗最有意思,在小頑童心裡炮仗越多越好。

 初一傍晚前,開始送老的,先在中堂前默默地說「老的少的,年過完了,送你回到天堂去」。然後,點燃三炷香走到祖墳,插香、燒紙、作揖、磕頭。禮畢轉身回家,再拿著燒紙,到井旁、河邊、道路燃紙祭拜,意思是各路神仙,給你送點零花錢,保佑家人平安、年景豐收。

 初二開始,走親訪友給長輩親戚拜年。初五,俗稱破五,也叫做「趕五窮」。人們黎明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離人們越遠越好。正月十五鬧花燈、拌玩、耍龍燈、踩高蹺,盡情歡樂。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抄料豆、「蠍子爪」,傳說吃了「蠍子爪」不挨蠍子螫。

 過了二月二,年才算結束,「十里地不同鄉俗」,各地有各地的過年風俗。年味兒自古至今經久不息,二十世紀中葉,翻身得解放的人們,用傳統的方式過年。現如今,人們生活富足,按照從舊時代過來的老人們說:「如今日子天天像過年」,故年味兒漸漸淡化。

 年,是辭舊迎新的慶典。過年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凝聚,是華夏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華夏文化邁向世界的一個堅實的腳印,更是全球華人心中最牢固的情結。哪裡有華人,哪裡肯定就有春節。再偏僻的小城,哪怕只有一戶中國人,他們也會過春節,有些國家上世紀初居住的華人,其子孫後代連中國話都不大會說了,但每到春節,照樣會聚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年味兒,濃也好,淡也罷,與時代息息相關的是「年年照過,春節長春」。

相關新聞
百家廊:話說年味兒 (2013-02-14) (圖)
琴台客聚:情人節 (2013-02-14)
翠袖乾坤:拜年不拜年 (2013-02-14)
海闊天空:海豐的人文風貌 (2013-02-14)
生活語絲:最 愛 (2013-02-14)
隨想國:愛情智慧語 (2013-02-14)
獨家風景:上水站見聞 (2013-02-14)
百家廊:恭喜!恭喜! (2013-02-13) (圖)
琴台客聚:作家溫馨的家園 (2013-02-13)
翠袖乾坤:關淑怡不再飄忽 (2013-02-13)
天言知玄:並沒有遺忘 (2013-02-13)
杜亦有道:舊相片 (2013-02-13)
隨想國:愛情是什麼? (2013-02-13) (圖)
路地觀察:2012年的內地和香港互動影像 (2013-02-13)
百家廊:祭拜春天 (2013-02-08) (圖)
琴台客聚:榮枯之鑑 (2013-02-08)
翠袖乾坤:吸煙與電影 (2013-02-08)
古今談:福建金線蓮金線蘭被炒高 (2013-02-08)
生活語絲:為蛋黃平反 (2013-02-08)
演藝蝶影:有趣地學歷史 (2013-02-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