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媽祖像。 網上圖片
戴永夏
在我國民間,神的信仰多種多樣: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而每種神又常有多個。比如海神,歷史上就有禺虢、禺疆、不廷胡余、弇茲、龍王、媽祖、佛爺、陽主等。山東省沿海漁民信仰的海神主要是龍王和媽祖。相比較而言,人們對媽祖的信仰更為具體,更為廣泛,媽祖的影響也更大一些。
媽祖消災救難的傳說
在山東沿海地區,雖然龍王和媽祖都是海神,但他們的職能卻有分工,用長島的諺語來說就是:「打魚禱告海龍王,遇難日子望海神娘娘。」媽祖更側重於在大海裡救助落難的人。
媽祖海上救人的故事很多。上世紀80年代,著名民俗專家山曼先生曾在廟島採訪到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老早以前,有年秋天,砣磯島有條貨船到蓬萊去,剛過了珍珠門外,天突然颳起了大風,海面上浪大流急,貨船左搖右晃,船主的兒子一下不小心被纜繩打進海裡,打了幾個旋兒就不見了。眼瞅著這個人就沒有命了,船上的人都嚇壞了,一齊跪下來燒香磕頭求娘娘救命。
你說神吧,不到一炷香的工夫,一下子就開了天,靜了海,貨船順風順浪地進了廟島。全船人一齊上岸,準備到廟裡謝娘娘的救船之恩。走到廟門口,大伙全驚呆了:船主的兒子正躺在廟根底下睡覺呢!船主上前推醒兒子,問他怎麼到了這兒。兒子說:「我掉進水裡以後,恍恍惚惚地看見一個白髮老婆婆搖著船到我跟前,把我拉上船,又把我送到她家。到了她家,我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大伙聽了一尋思,白髮老婆婆的家不就是娘娘廟嗎!抬頭一看,廟裡牆上掛的小船還在啦啦水呢,原來船主兒子的命也是娘娘救的。
長島縣大欽島的一位老漁民,也曾講了這樣一件事:建國之前,有一年春天,幾隻大榷子從東地放流回來,眼見快到家了,島上的山、房子,看得清清楚楚的。冷不丁來了大霧露頭子,船在口子外轉來轉去,簡直是「蒙瞪」(不知所措)了。老大叫落篷給錨。大概兩個來鐘頭過去了,霧還是不散。老大吩咐大師傅做兩個菜,叫夥計們在船頭擺供燒香,拜求娘娘。沒等上一袋煙工夫,只見霧裡頭透出一陣參天大火,霧很快散了,四五家子放流的船,很快回到口子裡。大伙心裡老是「劃魂兒」(反覆思量),大霧天哪來的火,八成是娘娘點的天火,是給咱照道兒的……
除了海上救難外,媽祖在山東沿海地區還有新的兼職。在許多方面,媽祖都取代了碧霞元君,具有除病、保平安的神功。當地百姓有病有災時,常去廟裡求海神娘娘幫助。
長島廟島村民姜秀英老人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她生了病,渾身無力,行路都很困難。她到廟裡去求神時,連廟前台階都無力登。她跪著向上挪,終於挪到了海神娘娘面前,求她消災除病。回家後不久,她的病就好了,而且康復如初。因此她堅信,「老娘」治病很靈驗……
豐富多彩的媽祖供奉
媽祖給人們帶來「幸福平安」,人們自然對她感恩戴德,利用各種方式祭祀供奉她。
在山東沿海許多地方,都修有「天后宮」或「海神娘娘廟」,專門祭祀海神媽祖。這些廟宇一般都分前後兩殿,前殿為祭祀場所,後殿為娘娘的寢宮。
在這眾多的宮廟中,長島縣廟島的天后宮最大也最有名。這座總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的天后宮,最早建於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清兩代又經幾次重修重建,遂成為現在這樣的包括戲樓、山門、前殿、大殿、後宮等在內的宏大建築群。廟內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接待從四面八方趕來求神許願的善男信女。
來廟裡祭娘娘,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向娘娘敬獻「願船」:將自家所用的船隻做成逼真的船模,獻到娘娘面前,俗信這會得到娘娘的特別呵護,可確保航海平安。這種風俗興起很早。廟島天后宮從前有願船數百隻,最早的是元代的作品。願船來自五湖四海,有福州的閩船、寧波的烏船、天津的改橇、安東(今丹東)的燕飛、南方各地的沙船、樓船、家船、江船,更多的是山東各地的栝簍與榷子。
除了平時供奉祭祀外,各地還定期舉辦廟會。過去廟島的娘娘廟會定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屆時南方的潮州、福州、寧波等地的船隻,多裝載南貨到廟島舉辦盂蘭盆會,請戲班唱戲;大連、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地的客商,也來趕會、看戲、買南貨。南北各地來的船隻,都自願出資,唱戲酬神。廟會期間天天大戲連台,日以繼夜;看戲的人一半在陸上,一半在海中。各船紛紛殺豬設供,燃放鞭炮,敬神求保佑。廟會常延續至七八天甚至十幾天。
廟島的娘娘廟會也有在其他時間舉辦的。上世紀80年代,天后宮看廟人的後代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以下情況:
娘娘生日為農曆三月廿三日,成仙日為九月九日……農曆三月廿三日、九月九日皆有廟會,會期各一天,只燒香燒紙。農曆七月七日廟會最盛。此時為漁閒期,而且歷代沿襲,商船都在這時到廟島集結。傳說最盛時,廟前光是三桅船就有三千隻。
七月七日廟會期間,廟門前左右各有一面大旗,長三丈,旗上繡「天后聖母」四個大字,紅旗,黃邊,黑字。大旗掛起後,再進廟掛旗,在樹上懸繩,成排掛綵旗,俗名「蚰蜒旗」,各色各形,繡各種圖案,盛時有旗五百面。這些旗多為船家奉獻。掛旗後鋪地毯,各島的看廟道士都來,按不同身份穿著法衣,共同唸經……
廟會期間演戲,費用由許願的船家提供。許願的船主,先到廟上寫「緣簿」,寫明出資數目。當天演戲即為出資人跳加官,演戲之後持「緣簿」到船上收錢。上世紀20-30年代常到廟會演出的戲班有煙台的「花紅果子」班、黃縣(今龍口市)的福道戲班等。
廟會時,來人極多,碼頭岸邊,停船五層。戲台左右有各種飲食攤、玩具攤、遊藝場子,會期可長達一個月。
此外,在海裡航行的船上,也都設有供奉娘娘的神龕。如榮成等地的運輸船,船型有「榷子」與「栝簍」兩種,這兩種船都在舵樓上層設神龕,供奉海神娘娘。神龕以黃綢為幔,內置臥床,床上放被褥,床側有銅洗臉盆、梳妝台等;幔帳之外設供桌,一日三次致祭。「栝簍」船上有專職的香童。香童選眉清目秀、未成年的男孩充當。清晨香童為海神娘娘倒洗臉水,致祭時由香童上香。「榷子」船上一般沒有香童,一日三次,由船老大親自向娘娘致祭。因為害怕褻瀆神靈,運輸船上的人禁止赤身露體。
航行遇到危難迷失方向時,船老大便到神龕前跪拜,求娘娘送燈引航,同時在神前許願。許願一般是全豬一口,大戲三天。果然脫險,老大便向船主報告,到天后宮殺豬、唱戲、還願,好好地答謝娘娘。
以上種種神話傳說,表面看充滿迷信色彩。但神話既是科學蒙昧時人類的某種迷信思想的反映,同時也是人們在同自然和命運搏鬥中所產生的願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徵。人們對媽祖的信仰,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現象:媽祖生時熱愛勞動、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成神後,人們又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佑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形象,其目的仍是為了教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並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發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