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間有祭祀灶神的習俗。 網上圖片
舒 蠹
灶王爺即灶神,也叫灶君老爺,浙江衢州人稱之為灶司爺爺。
灶王原本只管理人間的吃喝問題。但是到了晉代,就成了督查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這種角色的轉換,在今天看起來或許非常必要。試想,如果灶君老爺掌管官吏的考核,必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因此,大吃大喝之風就有了剎車的可能(一笑)。
灶王有具體的姓名。《周禮》中說,灶王爺就是火神祝融,人們祭祀灶神其實就是在祭祀火神。不過,這種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變化。隋朝的杜台卿著有《玉燭寶典》一書,廣泛地搜集了各地的風俗人情。在這本書中,杜台卿引述了《灶書》中的說法,稱灶王爺「姓蘇,名吉利」。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則寫道,「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由此可見,灶神究竟是誰,每個時代的人觀點並不一樣。
灶神有了具體的姓名,本身也折射了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唐代的灶神像美女一樣,由火神祝融到姓張名單,這個演化的歷史,頗有點觀音菩薩在中國的演變史。觀音傳入中國時是男性,到了唐代,就變成了慈眉善目、風韻萬千的女身。「菩薩如宮娃」,信仰世俗化。這是一個規律。
灶王爺據說是個白面書生,還是個瀟灑的帥哥。在山東魯南地區,有一齣柳琴戲,取名《張郎與丁香》。故事裡講,有男子喚作張萬倉的,娶了叫做丁香的妻子。後來,張郎有了外遇,就誣陷妻子要謀害親夫,狠心休了丁香。不久,張萬倉家業破敗,四處乞討,要飯要到了丁香的門上。丁香不計前嫌,款然相待。萬般羞愧的張郎撞死在鍋台上。山東人說,張萬倉就是灶王爺。
中國是個文化大國,道教、佛教、儒教都有一席之地。大家拜觀音菩薩,也拜玉皇大帝,見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像,同樣也要拜拜。這種現象,源於兩個原因。其一,儒釋道三家並沒有極端排斥異己的傳統。其二,民間尊奉的各路神仙,各有各的使命。大家各自管理自己的一塊空間,互不干涉。——於是,有人說,中國人的信仰功利性很強。這,也是有道理的。
灶王爺全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據說是玉皇大帝封的。民間祭祀灶神,神像的兩旁會寫上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希望灶王爺到了天庭多說好話,回來後給大家帶來好運。國人很少有自省的習慣,或者說,整天忙忙碌碌來不及自省。沒有人會仔細分析,灶王爺為什麼要說好話、降福給人。在這一點上,遠不如西方人的「原罪」意識來得深刻。當然,過於探究原罪,人的生活多了幾分虔誠,就少了幾分樂趣。
民間供奉灶王爺,用的是飴糖。沒有飴糖的人家,就弄來糖水,在灶神的嘴上抹一抹。給點甜的東西吃一下,避免他老人家到了天庭說壞話。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裡說,為了讓灶神只說好話,不說壞話,那時的人們還弄來酒糟,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一來,灶老爺就醉啦!他再也說不出壞話來啦!——如此公開地賄賂和糊弄神仙,在其他國家恐怕比較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