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陶 琦
古人把蛇列入到十二生肖當中,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量,不得而知,因為蛇一向給人以神秘、晦暗、幽魅、令人恐懼的印象。雖然蛇很少主動攻擊人,但是古人在開疆拓土、擴大自己生存領域的過程中,與蛇產生的糾葛可謂多不勝數。所以被記載在古籍裡的蛇,大都是以負面形象而存在。《詩》云:「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把夢見蛇認為是生女孩的吉兆,也是因為中國式的解夢,是將夢中的鏡像釋為與現實恰好相反。
先秦典籍《山海經》裡載有一種巴蛇,能夠吞食大象,三年後才將消化未盡的象骨吐出來,以誇其大。故後世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喻。於是,貪求無度而不知滿足的慾望,也被比作是長蛇。《左傳》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春秋時,吳國周邊的小國多次被其侵食,吳國也被比作是貪食無厭的蟒蛇。同時,人若是處在蛇的旁邊,形勢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古人又用「握蛇騎虎」來形容進退維谷的困窘處境。
《漢書》載,漢高祖劉邦起事抗秦之前,曾於澤中夜行,遇一條很大的白蛇擋道,遂拔劍斬之。此後,斬蛇也被認為是有帝王運的徵兆。《堯山堂外紀》載,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幼時曾於水邊割草,用刀擊傷一條大蛇。第二天他再到原地割草,聽到附近有杵臼的撞擊聲,就偷偷察看,見幾個青衣童子在一旁搗藥,問緣由。童子答:「吾王為劉寄奴所傷。」劉裕又問:「既然你家大王是神仙,為何不殺了劉寄奴報仇?」童子說:「劉寄奴他日乃為王,不死。」於是這一段稗史,也成為了斬蛇乃有帝王運的補闕。
古代民間還有很多關於蛇的軼聞。據說嶺南有一種人面蛇,能知人姓名,白天潛伏於山谷中,有人經過輒呼其姓名,若行人不明所以,應聲而答,到了晚上蛇就會上門嚙殺其人。若要化解,須在家中蓄養蜈蚣,當人面蛇前來時,蜈蚣就會跳出驅蛇,遂可保命無虞。明代筆記《五雜俎》還附會穿鑿,將杜甫詩「薄俗防人面」釋為就是在記敘這一嶺南異事。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蟒蛇對身穿紅色花衣的婦人有特殊的好感,故人們捕蛇,都是身穿紅色花衣,蟒蛇一見頓時會盤踞不動。捕蛇人迅即用花衣把蛇頭蒙住,用竹子不斷抽打,趁蟒蛇聚膽護身之際,以利刀剖開蛇腹,取出蛇膽後再將蛇放生。此後再有人捕蛇,蟒蛇也會展示身上的傷疤,表示膽已經被人取過了。而取獲的蛇膽,在受刑時嘴裡銜上一枚,即使遭受再嚴酷的拷打,也可保人不死。其實,從這些神異的傳說也可以看出,古人對於蛇的了解是很有限的。
至於蛇作為一個特定的肖屬符號,在生肖紀年的民俗文化中,其存在意義和別的動物並無不同。畢竟,只要有著正確的生活態度,每一年、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 網上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