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琦
平時常有年輕文友請教,怎樣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只不過於文學一途,並非一時一日之功,須積以歲月,方可有成,但這樣回答,又失於籠統,容易被人誤以為是有心藏私,故只能答:多讀書。於是又會引出下一個問題:應該怎樣讀書?讀甚麼書?請給我推薦幾本經典書。
其實關於該不該薦書的話題,一直都是廣有爭議。有人認為,經典書籍是可以推薦、也值得推薦的。但是,反對者也有活生生的例子。例如很多英國人終生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其作品曾是推薦的必讀書,很多人自幼就讀,把閱讀興趣給讀壞了。與之類似的還有《紅樓夢》。作為一本享有盛名的巨著,沒有人否認它是一本好書,可是沒看過《紅樓夢》的也大有人在。畢竟每個人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個性情趣不同,閱讀的口味也自不同,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都是很正常的事。因此,若是根據他人所薦的書目,照方抓藥般閱讀,不僅未必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會「水土不服」。
但另一方面,讀書若是漫無目的,就是隨心所欲地泛泛而讀,不能真正地讀通讀透幾部書,即使涉獵再廣,亦如四處氾濫的水流,無法匯成江河,難以融會貫通,獲得全面的領悟。西漢揚雄的《法言》云:「務學不如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模不模,範不範,為害不少矣。一哄之市,不勝異意焉,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
意為一個人致力於學業,必須要找到一個好的老師,將之作為榜樣,若是沒有可以學習效仿的圭表,就很容易被耽誤。猶如一個熙攘的集市,裡面有很多不同的議論和信息,一本書裡也有很多不同的釋義,所以,就像集市必須要有人維護公平,讀書也要找到自己師法的對象,以為表率。不然的話,僅憑自己去摸索,學得一知半解的,再帶著先入之見去讀別的書,只會受害更深。
《小窗幽記》曰:「書是同人,每讀一篇,自覺寢食有味。」將對己有益的書籍,喻為像是一位性情相近的好友,能吸引人廢寢忘食地去精研深讀。其中的關鍵,是怎樣去發現這樣的「好友」。
林語堂也有相似的觀點,並把這種讀書的方法喻為是「找情人」。認為每個人的氣質、稟賦各不相同,所以讀書也要得法,須找到與自己氣質相合的書,摸索到門徑,方能全身心投入,讀出味來。而所謂的相合,就是找到情性、氣質與自己相近的作家,以之為師。就像情人間的吸引,所讀所學很容易就滲透到內心深處,從而觸類旁通。反之,如果讀書只是一味地求多求廣,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就像是在情場上逢場作戲、隨事應景,無法相悅以解,也就無法打下學問的堅實基礎。
所以說,讀書的關鍵,還是根據各自的閱讀情趣進行選擇,找準自己的「情人」,受益也會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