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去年代表香港作家協會擔任一個「小作家培訓計劃」的主禮嘉賓,主辦單位要我講話三數分鐘,因為「事態嚴重」,所以破例預備了講稿,依書直說。若在平時,多長的講座都只是寫幾行提綱就即場任意發揮。
幾分鐘也不能講得太多,就借了已故語言學家、翻譯家、作家、教育家季羨林老先生提的「二十一世紀年輕人要三貫通」,即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文理貫通,再加「中國小孩兒起碼要背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小作家按照前輩的妙訣安排自己的學習,肯定有大得益。
先前應香港一家中學所邀出席「作家講座」,還是借季老的口訣。中四以上的高年級,給他們講「新世紀青年三貫通」,中一至中三的低年級,就講「作家必須多背書」,來個「分拆上市」。
半個小時以上的講話,寫稿照讀反而麻煩,每點講得細些就可以。若將三貫通「翻譯」成中學生面對的課程,則「中西貫通」就是學好中文英文,語文能力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對學習經濟、商業等科目有幫助。「古今貫通」就是對中外歷史有最概括的認識,這是人文學科的基石,無論地理、藝術等科都有大用。「文理貫通」就要學好最基礎的數學,最低要求是四則運算純熟,能夠輕易用心算計出兩組數字之間粗略的百分比變化,還要打破文科理科的界限。舊有的觀念認為文科生可以不大懂數理,理科生可以不大懂史地,都是不正確的觀念,難以應對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
一位同學在發問時間說現在功課已經很忙,怎樣有精力做到三貫通?我就回應說,現在只能要求先行做到「淺度」的三貫通,這樣才可以讓同學保留選擇權。而且專業人士也不可以只懂專業知識,例如有些醫生診病治病的技術好,但是與病人溝通的能力弱,這樣重理輕文,終究不能成為第一流的良醫;又如律師如果是科學盲,重文輕理,那麼在處理涉及科技的案件時就很吃虧。
然後與低年級同學交流,指出他們即使沒有興趣在日後成為作家,但是在往後好幾年的求學過程,要做功課、測驗、考試,還是要經常作文。多背書、多背好書可以提升寫作技巧和溝通能力,作家這項「必修」訓練仍有用。背書的過程包括聆聽、重複誦讀、記憶,最後才是成功背誦。初中同學還有好幾年才上大學,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的最低要求,攤開來一年才幾十首詩和不足十篇古文,時間仍算充裕。而且可以稍稍折衷,只求經歷背書過程的鍛煉,能背誦的可以背誦,不能背誦則多朗讀亦有益。只背內容,不必拘泥默寫正確,不必計分,不必每錯一字扣五分,錯漏二十字就吃鴨蛋。這該沒有壓力吧!
有剛升中一的同學問一天之中,哪個時段讀書最佳。於是又答非所問,建議小朋友讀《弟子規》,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具體是早睡早起,有足夠運動,運動量以至微微出汗為度,不必過劇。這樣達致吃、睡、「拉」都正常,那麼白天還是黑夜溫習都無所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