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港孩是否必須花幾百萬讀國際學校,才有國際視野?是不是英語流利就有國際視野?
平時好少想教育問題。上星期跟一位好久沒見的培訓教練敘舊,原來他跟瑞士籍的太太又添了一個女兒,現在大女十二歲,小女兒六歲。他是馬來西亞人,在香港工作了廿多年,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都難不到他,馬拉話也曉。我對他家裡的語言環境很有興趣,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我:「女兒在哪兒讀書?」
朋友:「我們住西貢,我讓她們讀西貢的本地學校,認真讀好中文。為甚麼不讀國際學校?太貴,不值得,也學不好中文。」
我:「那你們家裡講甚麼話?」
朋友:「女兒和太太講德文,我和女兒講廣東話,太太和我講英文。如果全家一起,就講英文。」
我:「兩個女兒之間講甚麼話?」
朋友:「說不定,看當時的話題和環境而定。有時她們本來在講廣東話,見到媽咪經過,突然會轉台講德文。總之她們之間是無定向風,但見到我和媽咪在一起就一定講英文。英文是我們四人的共通語言。」
我想很多跟來自非英語國家人士結婚的華人,家裡都有類似的語境。朋友比較特別的,是女兒的讀寫中文完全跟得上本地孩子,而他也注入了額外的南洋氣息。其實我記得他的大女兒出生不久,就講過他心中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待孩子小學畢業,就弄隻帆船,帶女兒航海,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去,在船上教她讀書,到了岸上就帶她遊歷、體驗甚至工作。這樣去幾年,他相信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很好。當時我想這真美好,不過實踐就很難,而且在香港不讓孩子上正規學校也是犯法的。後來他也沒這樣做。
我見過各地的年輕人,覺得語言上最國際化的是比利時,接著是瑞士。比利時位處歐洲各國接壤要衝,國小而重商貿,年輕人會說四五種流利歐洲語言非常普遍,英語更是容易,小菜一碟而已。香港本來可以走這條路的,現在太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