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長沙已建成比較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率達92.7%。
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長沙兩型社會建設的突出亮點就在於堅持生態優先,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打造宜居的城鄉環境,實現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近年來,長沙堅持生態優先,注重在開發建設中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在環境治理中謀求持續發展,大力實施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長沙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2008年長沙發生的兩件「還湖於民」,可謂當地生態建設的里程碑事件,它標誌著長沙市委、市政府將生態保護意識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年6月,烈士公園管理部門想將躍進湖的20畝地建辦公樓,市政府在現場察看和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做出了還湖於民的決定。另一個是關於河西嶽麓區西湖漁場的地。這塊地位於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咸嘉湖景區內,本來已經進行了競拍,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中止合同,保護水面,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和群眾意願決定不建樓房建公園。因為這一決策,西湖文化園的保護水體面積由45公頃增加到了70.8公頃,群眾拍手稱快。
「長沙因山而靈,因水而美。必須用心呵護長沙山水洲城的自然風貌,牢固樹立『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樹』的自然生態理念。」長沙市長張劍飛的一番話,正是長沙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的生動註腳。
自然山體水體是大自然賜予的稀缺資源,建設兩型社會,必須保護好自然山水。長沙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始終堅持「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樹」、「不破壞山水風貌」。加強城區重點水體保護,完善以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為主體、人工濕地為補充的濕地系統。對每一座山體進行嚴格控規,構建城區綠美相融、城郊森林環繞、城外綠海田園的城市生態體系。2011年,全市城市綠地總量達8913公頃,5年增長57.58%,保護完好的「山水洲城」自然風光成為長沙獨特的生態名片。
於此同時,長沙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先後實施重點生態修復工程20多個。提質改造橘子洲風景區,拆除違章建築150萬平方米,遷出居民3000多人,並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實施岳麓山風景區建設工程,天馬山、鳳凰山和桃子湖「兩山一湖」景區成為新的城市「綠肺」,岳麓山風景區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建設洋湖垸濕地公園,一期5個區域於2011年6月建成開園。建設梅溪湖濕地公園,形成3000餘畝水面湖泊。實施坪塘老工業基地落後產能退出、生態修復、閒置工業資源利用和高端產業替代,打造長株潭乃至全國老工業區再生改造樣板工程。
2008年起,長沙開始實施「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先後投入110多億元,建成環境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項目369個。著力完善城市污水處理體系,主城區七大污水處理廠和縣(市)城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運營,日污水處理能力增加到140萬噸以上。加強城市空氣污染源治理,關停燃煤鍋爐382台,拆掉煙囪358根,城區三環線內告別燃煤鍋爐時代。建成餐廚垃圾收集和處理系統,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污水處理率達92.7%、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集中處理模式和「戶分類減量、村分類利用、少量鎮中轉填埋」的分散處理模式,全市1165個村全部建成固體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全市農村基本上見不到固體垃圾,成為全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典型示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