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湖南省省長徐守盛表示,湖南的四大區域經濟板塊是湖南經濟發展的支點。
自2007年起,湖南省相繼獲批「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實驗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三大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目前湖南還在積極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一旦獲批湖南全境都將納入國家戰略。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湖南顯然已經領先全國,修煉出了一套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獨門內功」。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鄧鵬、李程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被批准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2011年10月6日,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獲批;同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准。湖南省省長徐守盛將已獲批的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稱為「支撐湖南發展的三大支點」。如果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能夠盡快納入國家戰略,那將標誌著湖南省範圍內的14個市州全部都納入了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範疇。
為了抓住促進湖南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遇,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著力優化提升環長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發展大湘西,加快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努力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經濟優勢互補、國土空間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擁有了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提供的「金鑰匙」,無疑令湖南在科學發展的「快車道」上加油提速,從而使各個區域都能「動」起來,帶動全局「活」起來。
長株潭——快速發展的「黃金帶」
2012年6月,長沙投資增長20%左右,環比提高近5個百分點。上半年長沙規模工業增加值1110.2億元,增長16.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上半年,株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9億元,增長12.5%,人均GDP居全省第二位。湘潭園區經濟異軍突起、持續領跑。湘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和三大傳統優勢產業(精品鋼材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食品)表現搶眼,1至6月累計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210.5億元,佔規模工業的近7成。
儘管國際經濟形勢持續低迷,但隨著國家穩增長政策相繼出台和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機遇,長株潭3市全力以赴抓項目、促投資、穩企業,克服不利因素,迎難而上。兩型試驗區的核心增長極作用也逐步顯現。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中東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佈,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結構緊湊。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後,在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域不協調之下,通過「兩型社會」建設的重大機遇和項目建設推動經濟一體化,長株潭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樣。
更為重要的是,長株潭的發展還輻射周邊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婁底五市,起到了帶動作用。據統計,2011年,長株潭三市和環長株潭城市群八市GDP分別達到8321億元和1.55萬億元,佔全省GDP的42.4%和79%。目前,長株潭地區已形成汽車產業、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一批綠色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湖南將繼續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改革建設,打造湖南快速發展的「黃金帶」。
大湘南——跨越發展的「起跳板」
盛夏的清晨,衡陽火車站貨運場,一趟衡陽至深圳的「五定班列」,滿載著世界最先進的手機導光板產品開出,12小時後直達深圳,一周左右抵達大洋彼岸的美國。據統計,僅「鐵海聯運」一項,2012前5個月,衡陽白沙工業園的物流成本就比上年下降15%以上,助推進出口額增長8成多。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湘南地區投資增長40%左右,進出口增長60%左右。
2011年10月,衡陽、郴州、永州三市獲批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成為全國第4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區別於中國其他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作為湖南南大門,湘南地區毗鄰粵港澳,武廣客運專線、京港澳高速、二廣高速、京廣鐵路等穿境而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土地、礦產、人力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發揮這些優勢,湘南三市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大膽創新,先行先試,郴州、永州、衡陽先後成為中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郴州成為對接珠三角的主要橋頭堡,永州成為湖南對接東盟的主要橋頭堡。大湘南,正努力打造湖南跨越發展的「起跳板」,成為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新平台、跨區域合作的引領區、加工貿易的集聚區、轉型發展的試驗區。
2012年上半年,郴州新建成標準廠房190萬平方米,新引進轉移型企業183戶。台資企業炬神電子從2011年9月份簽約落戶郴州到投產,前後僅2個多月。通過租賃標準廠房,該企業在當年12月便投入試生產。
衡陽市,則正在演繹萬商入衡的圖景。衡陽電子信息產業園圍繞富士康配套,新簽入園項目12個,合同總投資14.98億元;富士康還將籌建智能家電生產線和一個精密模具製造中心;另有10個為富士康配套的沿海企業有入園意向。承接產業轉移,加快了衡陽產業結構調整,促成了技術密集、產業聚集的「衡陽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湘南承接產業轉移不再「揀到籃子裡都是菜」。衡陽華新開發區僅有2平方公里,已聚集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生物製藥及醫藥包材三大主導產業。今年前5個月,這裡24家企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6.8億元,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土地創收23.4億元。去年1至5月,衡陽、郴州、永州3市的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增速。
大湘西——協調發展的「新動車」
2012年3月31日,吉茶(吉首至茶峒)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自此美麗的大湘西,已融入全省4小時經濟圈,吸引著戰略投資者紛至沓來。
華天集團宣佈,將用3至5年時間投資30至50億元,打造湘西旅遊和民族文化精品。其中,就包括矮寨峽谷大橋觀光電梯、遊覽索道和棧道、苗寨風情大型演藝、高星級苗寨酒店等項目。
旅遊產業的發展,只是「吉茶影響」的一個縮影,除吉茶高速和矮寨特大橋通車運營,龍永(龍山至永順)、永吉(永順至吉首)高速公路、懷化繞城高速公路等項目即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全新的高速交通網絡,讓大湘西這顆藏在山水中的明珠綻放異彩。
大湘西地區一直是湖南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2011年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獲批,湖南省的37個縣市區進入武陵山片區規劃,佔整個大湘西片區的52%。2012年,湖南新增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億元,新增安排湘西開發產業發展資金6500萬元,打造這輛湖南協調發展的「新動車」。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年產10萬噸高檔生活用紙項目、湘西黃牛產業化項目、2萬畝速生高產虎杖基地項目等,市場前景廣闊,推動當地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在邵陽,總投資50億元的平板顯示超薄玻璃項目新近落戶,李文食品3萬噸橙汁胞生產線暨10萬噸果蔬精深加工及產業化建設項目,正在加緊施工。在常德,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拉動明顯,2012年上半年完成投資75.2億元。
大開發帶來了大發展,目前,大湘西地區經濟活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9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3元。
洞庭湖——均衡發展的「增長極」
「加快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生態和水利安全的需要。」2月16日,蛇年春節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湖南省便召開省委常委擴大會議,把糧食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來謀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出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築成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
洞庭湖,曾是魚米之鄉、天下糧倉,見證了農耕文明之鼎盛。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水情」變化,洞庭湖水面日漸萎縮,環境惡化,湖區群眾收入低,地區發展後勁不足,成為湖南區域發展格局中的一塊「短板」。
洞庭湖的「衰落」,刺痛著湖南人的神經,也成為湖南省決策者最大的牽絆。近年來,中央和湖南省不斷加強洞庭湖的綜合治理,試圖通過推進「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再現曾經繁華富庶的景象。湖南省大力整治和關停了289家小造紙企業,切斷了一條重要的污染源。地處西洞庭的常德市政府近年來引導養殖戶「退出」珍珠養殖,以還洞庭湖「一湖清水」。然而,人與水的矛盾並未就此化解,顯然洞庭湖的治理和建設,需要從更宏觀的戰略層面進行推進。因此,湖南省提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構想,並初步形成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根據規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範圍包括湖南岳陽、常德、益陽三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荊州市,共33個縣市區,6萬餘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萬。生態經濟區將按照「三年打基礎(2013—2015),八年新跨越(2013—2020)」的戰略步驟,著力推進生態系統、產業體系、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洞庭」,力爭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2020年達1.7萬億元。
一直以來,洞庭湖地區沒有受到國家級區域政策覆蓋,然而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納入國家戰略,既是湖南省情的需要,也是區域發展的需要。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對維護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保障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安全、構築長江黃金水道發展軸線、打造湖南均衡發展的「增長極」,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