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兆東)本港學生被好奇驅使初嘗毒品,同時傾向留在家中吸毒,增加追查難度。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昨日指出,若年輕人選擇在家吸毒,家長應較易察覺,故鼓勵家長留意子女動態,及早識別「高危」者並予以介入。另方面,有社工憂慮,去年吸食氯胺酮數字雖按年下跌12%,恐怕只是年輕人轉食其他毒性更強毒品,建議當局增撥資源加強戒毒治療,根治濫藥問題。
禁毒處昨日透露,在去年受訪的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學生中,有33%高小學生承認因好奇才會初嘗毒品,同時有逾33%選擇在朋友、同學或鄰居家中吸毒,令當局難以追查有關學生去向。石丹理表示,面對青少年吸毒越趨隱蔽,家長在家中應較易察覺子女有否不尋常舉動,例如會否長時間留在房內卻沒有任何動靜,讀書成績突然一落千丈,或是要求增加零用錢卻又說不出原因等,一旦出現就有可能牽涉濫藥問題。
他稱,由於家長在預防青少年吸毒,以及鼓勵子女盡早求助上,擔當著重要角色,故當局將繼續加強公眾人士,特別是父母對青少年吸毒問題的認知,以便及早識別「高危」學生並予以介入。
「索K」數字跌 社工憂轉口味
另外,基督教信義會濫藥服務主任劉宏章表示,雖然禁毒處數字顯示,去年吸食氯胺酮年輕人數目,按年下跌12%,但憂慮是年輕吸毒者轉食其他毒性較強的毒品,如曾吸毒逾10年的JOJO(化名)個案,當年就是由氯胺酮轉食冰毒。他認為,毒齡已有逾10年的年輕吸毒者問題依然嚴重,建議當局增撥資源加強戒毒治療,並完善院舍配套,以根治濫藥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