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雕刻出歷史的人性尊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李春華在為老兵付心德雕像作藝術整理

——李春華與他的士兵雕塑

 塑像不僅僅是給予偉大人物的。普通的士兵,也會成為雕塑家眼中的題材。廣東佛山的雕塑家李春華,用自己的技藝,形塑出一個又一個當年參加對日抗戰的士兵雕像。這些藝術品的沉思,也帶來了我們對歷史與和平的祈願。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詮釋歷史的同時,不能忘卻藝術的根本,只有回歸到藝術的美感,激發起人們對藝術品的審美慾望,才能夠進一步促使觀賞者去探究藝術品所表達的主題以及蘊含在藝術品背後的時代意義、歷史境遇以及人文關懷。這是李春華對自己從事雕刻藝術的警語,也是他對現代雕刻藝術的詮釋。而這種思想,幾乎完全體現在他的士兵雕像中。

英雄需要被仰視

 常住廣東佛山的李春華,從事雕刻藝術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廣東的義工,在他們幫扶的弱勢群體中,真正接觸到了那些曾經參加過對日抗戰的老兵。老兵們風燭殘年的生活,使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這群老兵的尊重以及對歷史的緬懷。李春華告訴記者,因為人是有尊嚴的,所以歷史也是有尊嚴的。藝術家展現自我愛心與責任的方式,藝術本身自然是最直接、最成功也是最為嚴肅的途徑。因此,當他決定為記錄下歷史而雕刻一批作品時,他便想著如何能夠讓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

 雕像藝術,在中國一直是以刻畫「崇拜」為主題的。從古代中國的宗教雕像藝術,到近代以後的政治人物雕塑,更是向著現實偶像崇拜的方向發展。自1949年起,中國的雕塑藝術風格受前蘇聯的影響非常大。在創作風格上,一路向宏、光、亮的方向發展,即雕塑的造型宏偉;表達的是光明的主題和思想;作品外觀色調非常明亮。李春華認為,在現代藝術的風格中,雕塑已經走下了神壇,需要與觀賞者拉近距離,只有這樣,才能回到藝術的本質。因此,他創作的士兵雕塑,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雲南的松山,是當年滇西抗戰時期最為重要的戰場。松山戰役中,中國軍人所發揮出的勇猛精神,連日軍都為之震撼。當地政府為了緬懷這段歷史,決定在當年的松山戰場區域,專門劃撥一塊土地,讓李春華將自己的士兵雕塑,以宏偉的方陣形式立足於其中,以表達後人的追思懷古之意。李春華的士兵雕塑,比例是一比一點二,也就是說,與成年人一般大小。但英雄是需要被仰視的,因此李春華決定讓自己的士兵雕像在水平位置上更高一些。這樣一來,當年松山戰場的坑道造型,就變成了觀賞者的參觀道路。人們行走在坑道中,而士兵雕像則是矗立於坑道之外,高過遊客。這樣一來,當我們欣賞士兵雕塑時,必然需要仰視,這是對英雄的尊重;而行走在坑道中的遊人,則能夠在仰視英雄的心境中,盡情體會當年的戰場氛圍。據李春華介紹,雲南松山的士兵方陣很快就要完成了,實質上,目前已經開始對外開放。

刻畫普通一卒

 從事有關抗戰題材的雕塑,在中國內地已有不少。若涉獵相關領域,如何法古創新,使自己的作品與他人與眾不同,這是記者較為關心的問題。李春華認為,戰爭中最為可敬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士兵。過往的中國雕塑藝術,受到精英主義思潮的影響太大,且過度看重技巧和手法,如此一來,造成的問題便是:藝術家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技巧上,而不是在構思和主題上深化上著墨,且帝王將相式的精英崇拜,導致不少有關對日抗戰題材的雕塑作品,大多集中在軍隊高級將領或者為數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

 為了改變雕塑界的這種現狀,李春華將目光投向了當年參加對日作戰的士兵。他覺得,將領固然需要紀念(如衛立煌將軍),但更要展現士兵們在戰場上的表現,才能使大家對那段歷史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李春華在雕塑中國遠征軍士兵方陣時,在法古的方面,仍舊延續了兵馬俑的兵勇方陣意境表現;但不同的是,兵馬俑的意義是群體美感,而其個體,只是被觀賞的一個物件,且傳遞出的心境符號,只能是威武。因此,李春華在刻畫士兵時,一方面找來不少雲南當地的學生(因為當年的士兵大多年輕),作為士兵雕像的臉部原型,同時又從人性深處的情感出發,去展現士兵們在戰場中的感受。

 如若仔細觀察李春華的士兵雕像會發現,同樣是並排站立的士兵,臉部表情的刻畫是完全不同甚或相反。有的士兵表情羞澀,似乎是長官視察部隊,面露膽怯;有的士兵面對外國記者,俏皮地比出大拇指;有的士兵則雙眼冒火,似乎家中有人遭到日寇的屠戮,背負國仇家恨,誓要在疆場之上洗刷恥辱;有的士兵眼中則可能充滿了彷徨甚至恐懼。戰場意味著隨時可能死亡。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和慾望。因此,藝術家們大可不必為了追求一種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而迴避人性中的一些本質表現。對士兵雕像面部的不同形態刻畫,更能夠將雕像與外部戰場的環境相結合,構成一個完整的戰爭圖景,從而使大家深刻體認到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與和平的不易。

為耄耋老者記功

 李春華向記者透露,在他製作的士兵塑像中,有一個最為特殊的類別——健在的老兵。對日抗戰的勝利榮耀,是這些已經步入耄耋之年的老者們用自己的青春歲月換來的。作為雕塑家,李春華覺得自己有義務為這些老兵們記錄下和平年代的面龐與辛酸。歷史,是由普通人書寫的。這些健在的老兵雕塑,將和戰爭造型的士兵雕塑,共同矗立在雲南松山,讓後人參觀。

 這些雕像中,有當年廣州新一軍的老兵梁振奮,他嚴肅的表情,似乎是在回憶過去,也好像是在思考明天的生活;而佝僂身影的付心德軍醫,則好像是在慨嘆自己數十年人生經歷的坎坷和無奈。

 李春華認為,後世中國人不能忘卻這些曾經效命疆場的老人,他們的人生不能夠被簡單地當成是歷史的統計數據和資料。因為老兵們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因為自己當年的付出,而使自己的名字與中華民族的榮譽緊密相連。未來,每一個老戰士的雕塑,都會鐫刻下他們的姓名。李春華說,他們是平民,卻是最偉大的中國人,能夠為他們樹碑立傳,為他們的崢嶸歲月記功褒揚,是自己作為一個雕刻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在完成中國遠征軍題材後,李春華準備為常德會戰的老兵們製作雕像,同時也像松山那樣雕刻士兵方陣。他希望自己的這一題材創作能夠繼續下去,在土地使用等層面得到政府的更多幫助和支持。

 已經數年過去了,有關抗戰題材的雕塑,李春華已經自費製作了四百餘件,多數是士兵雕塑。無論是群體方陣的士卒,還是健在的老兵,交織一體,這是一種無言的時空穿越。記錄下普通的中國人,不忘卻普通的中國人,才能銘記那段扣人心弦的大歷史。李春華覺得,這是藝術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在雕刻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人性尊嚴,也同時為自己的藝術生涯注入人文主義的新活力。

相關新聞
雕刻出歷史的人性尊嚴 (2013-03-26) (圖)
創作對談:「景隨心畫」,「以心入畫」 (2013-03-26) (圖)
《劇.舞》跨界舞一番 (2013-03-22) (圖)
敢觀舞台:心裡有條龍 (2013-03-22) (圖)
《青蛇》舞台設計共生美妙 (2013-03-22) (圖)
打破秩序與結構的《白噪聲》世界 (2013-03-19) (圖)
視覺推介:《繁囂•隱逸》藝術展 (2013-03-19) (圖)
創作對談:內心的不安躁動 (2013-03-19) (圖)
都是龍袍惹的禍! (2013-03-15) (圖)
我們「暗戀」很久了! (2013-03-15) (圖)
在劇場中自我迷失的Philip Glass—評《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2013-03-15) (圖)
《他們》中國城市的人文生活面貌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1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5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16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44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39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71 (2013-03-12) (圖)
《他們》系列 No.205 (2013-03-12) (圖)
創作對談:《女遊目》展示韓國女性藝術家視野(二) (2013-03-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