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出淤泥而不染,蓮花是君子的象徵。 資料圖片
「比興」是中國自古至今,文學作品裡常見的手法。這個術語,今天也許會叫一些同學感到陌生;換一個大致能對應的叫法:「聯想」、「意象」,同學該會易於明白。
「意象」含蓄 考試常考
那些淺露、口號式的作品,多不會被視為優美的文學作品,皆因欠缺聯想的思考空間。「意象」能讓作品變得蘊藉含蓄,這是中國文學傳統的審美準則。即使意象不容易讓同學理解,但既是我國古今文學的常用寫作手法,歷來公開試的題目中,也會經常成為直接或間接考問的範疇。
比興在詩歌中最為普遍,故《春江花月夜》考同學作品如何由景而生的哲理情感,是十分正常的。但其實,在莫懷戚的《散步》中,要同學理解兒子背著母親,母親背著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意思;乃至龍應台的《目送》,請同學說明「背影」與「目送」兩詞,哪一個作篇名更貼合文意,也是很合理的閱讀理解題目。相比之下,在曾敏之的《橋》中,要同學理解「作為連繫兩點」的「橋」這個意象,反而是問得極直接和顯淺的。可惜,據考評局的報告書,這條6分題的平均分竟只有1.12分;4個考生的通病中,第一個就是「未能掌握『橋』在文中較重要的象徵意義」!
「蓮」「落花生」均象徵君子
同學對「意象」其實一點也不應陌生的,撇開所有慣用意象的詩歌為例,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在《愛蓮說》中,讀過周敦頤藉「蓮」來喻君子(此文「蓮」的象徵意義甚廣,其中一種解讀可以是「君子」);而梁容若在《落花生的性格》同樣用「落花生」來象徵君子。又如「母愛」,冰心以「蓮」作象徵,林文月用「母親的頭髮」,琦君則用「媽媽的手」……「母愛」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恐怕我們難以一一舉出前人到底用過怎樣的東西來象徵「母愛」了。
「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真是很普遍的,我們一點也不會,也不應陌生。在考卷中出現這樣的考問,也是很自然合理的,只是,那該如何理解,讓同學不但能取得高分,更能多些享受文學作品呢?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鄭瑞琴博士
Email:cie@hkbu.edu.hk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