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莫言與庫切對談。 網上圖片
文:小蝴蝶
這幾周最勁爆的文藝消息,大概就是諾貝爾獎得主庫切J. M. Coetzee與莫言在北京現代文學館的對談,上海也有人去參加,帶回來的消息就是沒有消息,除了「庫切很帥」這個事實。這也不怪大家,庫切本次的發言就是寥寥數語幾句對「諾貝爾獎」的介紹,有人戲謔「就像是把維基百科裡關於諾貝爾獎的詞條唸了一遍」。這個結果在對話之前我就已經預料到了,庫切一向惜字如金,就像他的小說,走硬漢路線,而且你想想,讓八個澳大利亞作家和八個中國作家,互相不甚了解、文學風格南轅北轍,就這樣坐在一起對話,好像八大金剛對著八仙過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不知說啥、不知說啥、不知說啥。
其實仔細琢磨,這個對話含義很深。庫切在介紹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特意提到了「政治性」,他指出早期諾獎的獲得者並不是當時最偉大的作家,而必須是和諾貝爾本人世界觀相容的作家,多年以來,諾獎評選也依然還會受到諾貝爾遺囑表述的約束。這是一種十分睿智的視角,這位南非的荷蘭殖民者後裔似乎天然地理解這種殖民與被殖民的激盪,包括文學的殖民與被殖民。若說諾貝爾文學獎,可謂是其中極致。本來北歐對於歐洲大陸傳統的文學而言,就已經屬於外圍,而諾貝爾文學獎包括他的本土化的評審委員會的設定,就是北歐意圖爭取文學話語權(以至價值觀、政治話語權)的一種方式而已,只要看看諾獎歷史上,頒獎給多少平庸的北歐作家就可知一二。只因它善於經營、聲名壯大,才會被推上江湖至尊地位。而庫切隱晦的提到這種作家對諾獎認可的價值觀——「理想主義」的迎合,我認為他已經對此看的很透徹了,只是作為既得利益者,不便打臉而已。但是莫言說,「諾貝爾文學獎沒有強烈的政治觀念,主要以文學標準為主」,在這裡我很想問問莫言,什麼是「文學標準」?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老梗無需再提,最近我在重讀《紅樓夢》,小時候看大觀園賽詩吃螃蟹,少年時看的是寶黛情深,這次又看,看出了王熙鳳的腹黑精明,看懂了貴族階級的勢力鬥爭。開篇那句「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更是讀得我眼淚婆娑,一方面是我近年來輾轉各地,心有戚戚焉,另一方面,借「具有文學標準」的曹公名言,全當就是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家註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