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一樣不一樣 英倫共融藝術 異中見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0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Claire Cunningham利用拐杖,舞出複雜、精湛、扣人心弦的舞蹈。

——框架裡的共融藝術(上)

 城市的文化發展與決策者對藝術的態度、觀眾的審美水平脫不了關係,而在討論藝術發展的時候,「共融藝術」(Inclusive Art)的推廣與普及也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根基,歸根到底,還是觀眾主宰了藝術的流動與方向。

 對藝術家而言,「共融藝術」並不是陌生的概念,但問香港人,十個有九個都不知道甚麼是共融藝術。而我們在欣賞一場音樂會或看一個展覽時,如果知道是共融藝術家創作的,十之八九也會抱著輕視或不以為然的態度去看待這些創作。

 結果可想而知,「共融藝術」在香港推動了十多二十年,依然未見起色。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資料圖片

 所謂共融藝術,即是由身體或精神有缺憾的人士參與的藝術項目,推廣共融藝術的目的不只是為殘疾人士提供一個展示創作或發揮潛力的舞台,更重要是讓更多人欣賞、並且投入共融藝術範疇,創造一個無障礙的藝術環境。

 來自英國的策展人、共融藝術推動者Jo Verrent說,欣賞共融藝術的第一步是摒棄我們經常說的「Quality」(品質),簡而言之,即是放下有色眼鏡,不要再用Quality來定義藝術的好壞。

英倫創意逐個捉

 英國最近很活潑很有生氣,而且經過倫敦奧運後,這種活潑的氛圍蔓延至每一個角落,事關共融藝術家近來在英國上演連場好戲。

 蘇格蘭編舞家、舞蹈家Janice Parker最近與殘疾藝術家合作,設計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表演。她以五個房間為基礎,每個房間都安排了殘疾舞者,觀眾在場外可以看到房間裡的表演,幸運的話,舞者會邀請一個觀眾進去房間,看他們跳舞。專屬於一個人的演出,觀賞者得以拋開所有因素或同伴的影響,專注於藝術家的表演。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落入眼底,他們直呼演出驚喜連連,從沒想過會有這般深刻的感受。

 又譬如無家可歸的街頭流浪者也能進駐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們都曾是「Streetwise Opera」(無家可歸者樂團)的成員。一聽到無家可歸便覺得他們的演出登不了大堂?那就錯了。這40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無家可歸藝術家」,他們嘗試利用與別不同的演出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他們不在音樂廳的大台上演出,反而在場外到處走到處唱,觀眾可以隨便看。這種隨意、流動的策展方式有一個好處,觀眾有選擇看與不看的權利,而其中兩個表演者更被皇家音樂學院看中了,得到合作合約。「或許你會說400人只有2人被欣賞,但他們從中重拾自信,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Jo在出席上周共融藝術活動講座時說。

 曾任2012倫敦奧運暨殘障奧運籌備委員會評核員的Jo,在奧運舉辦時也見證了共融藝術家的另一個巨大突破。她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Sue Austin是一個多媒體表演者,她也是輪椅人,每天工作不能超過4小時。她在倫敦奧運期間申請了一項創作:水中輪椅表演。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但她做到了,「她改變了人們對於輪椅的看法,原來這不是一個限制,反而是一種力量。」而這樣鼓舞人心的例子不只一個。

 在英國,尤其是北部的蘇格蘭,那裡正醞釀著一種「共融」的氣氛,許多共融藝術家在蘇格蘭找到屬於自己的表演空間,因為蘇格蘭舞蹈劇院(Scottish Dance Theatre)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他們將殘疾藝術家融入舞團當中,讓舞蹈家和殘疾舞蹈家合作。他們度身訂做編了一套雙人舞,把這個作品放進主流創作裡,甚至在全國巡迴演出。」早前兩個殘疾舞者離開了舞團,他們為此頭痛不已,幸好後來有著名的「拐杖人」Claire Cunningham加入,讓舞團重現生氣。

改變觀眾的思維

 Jo在接受訪問時亦不斷強調,別讓「品質」主宰我們的審美態度,因為大家眼中所謂的「品質」不代表事實,並不是主流藝術創作才是好的藝術。許多人在看過這些頂尖的共融創作後的第一反應都是──難以置信,沒想過我們眼中的限制,如拐杖、輪椅,竟能成為一股驅動前進的力量。英國共融藝術看似發展蓬勃,但Jo坦言推廣藝術時,最常遇到的挫折來自於觀眾,「他們覺得低品質、覺得無趣,但事實上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這是高品質、開放予所有人的藝術,重點並不是生理上的障礙或是金錢問題,而是去改變人的思維,我們要讓大家覺得共融藝術是正面的,而非消極的事。」今年46歲的Jo,本身也是一個殘疾人士,年少在學時失去聽覺,當時被告知不能再玩戲劇表演。後來她發現自己還是喜歡藝術,所以投入推廣共融藝術項目,一做便是二十多年。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共融藝術之美,Jo去年也做了一個突破性的項目──「PUSH ME」(www.pushmeplease.co.uk)。她找來12位共融藝術家合作,並為他們拍了一個每人90秒、合共近30分鐘的影片,介紹他們的創作。本來只是一年的項目,如今延長至三年,並且得到巴西奧運籌委會的支持,將在2016巴西殘障奧運會開幕時播放。「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因為從沒有人嘗試這樣做。所有人都對我說,項目太大了,不可能完成的,但我知道,有些創作如果不記錄下來的話,會慢慢流失。現在有這樣一個機會讓大眾看到成果,這是一個終生的經驗,如果沒有人願意往前走,那就由我來做,去找資金、找合作伙伴,去實現這個計劃。」Jo說,這是她參與共融藝術工作以來最大的項目,非常具挑戰性。

 「政府很有趣,一方面他們覺得這些工作很重要、很值得去做,但另一方面因為經濟關係,他們又削減殘疾人士的開銷,沒辦法讓殘疾藝術家繼續做下去。一邊說這是好的推廣、好的事,一邊又奪去殘疾人士的基本權利,所以我們必須爭取,因為個體創作思考是最基本的條件。」

 至於觀眾,在觀賞後都有不同的感覺。Sue Austin也是「PUSH ME」其中一個合作伙伴,策展人在觀眾進場觀賞影片時叫他們用三個字形容他們的看法,觀眾都說:悲傷、失落等;當他們看完影片再說三個形容詞時,他們竟說:自由、感動,甚至有人說「妒忌」,說希望自己能坐在那輪椅上。從失落到感動,情感的轉換也反映出演出者及演出方式帶來的源源動力。「觀眾近距離欣賞創作,以為是垃圾、是粗糙的東西,但他們最後看見了『品質』以外的東西。」而這種反應也正正是Jo最想要的。

 她還有很多想法要實行,還有很多項目想要參與,未來她將投入一個舞蹈項目,利用數碼技術探討「舞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觀眾可以近距離看到殘疾舞者的動作,甚至他們的頭髮、皮膚。」不斷地去實驗,不斷地發掘藝術的可能性,Jo笑說:「藝術就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她坦言自己幾乎都在推動舞台藝術,未來也希望多著手於視覺藝術的推廣工作。

 而香港也有為數不少的共融藝術者,下期香港展能藝術會執行總監譚美卿及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莫昭如將分享本地共融藝術的發展與挑戰。

相關新聞
一樣不一樣 英倫共融藝術 異中見趣 (2013-04-03) (圖)
走東走西:布什出浴自畫像 (2013-04-03) (圖)
杭州十萬獎金獎傑出詩人 (2013-04-03)
他們眼中的「貧」香港 (2013-03-27) (圖)
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 全球招募人才 (2013-03-27) (圖)
復活節推多項法貝熱展覽配套活動 (2013-03-27) (圖)
讀城記:水客與政治 (2013-03-27)
生活 科技 文化 Google Search助港人圓夢 (2013-03-13) (圖)
藝術之夜 擁抱安迪華荷 (2013-03-13) (圖)
讀城記:「新民說」 (2013-03-13) (圖)
城中藝事:法國豎琴王子 演奏莫扎特不朽作品 (2013-03-13)
城中藝事:蘇立文與中國藝術 (2013-03-13)
「第一屆初創動畫企業支援計劃」助本地動畫人才展拳腳 (2013-03-09) (圖)
林沛理發聲明 澄清藝評獎爭議 (2013-03-09)
尹滄海書畫交流展 讀現代的文人情懷 (2013-03-09) (圖)
走東走西:奧威爾「過左」? (2013-03-09)
漫畫x音樂 從法國到香港 (2013-03-06) (圖)
以攝影反思貧富懸殊 (2013-03-06) (圖)
香港小交x香港大學 送上免費室樂享受 (2013-03-06) (圖)
讀城記:大上海 (2013-03-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