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局上周公佈首屆「ADC藝評獎」得獎結果後,引起傳媒關注及社會熱論。從得獎作品內容的討論,到牽扯出評審機制及揣測評審人與參賽者關係,藝發局藝評組主席林沛理一直備受公眾質疑。近日,林沛理首次開腔,發表聲明。
他表示,每年獲藝發局撥款資助的藝術評論計劃種類繁多,去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整年獲批資助港幣69萬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整年獲批資助80萬元,而總預算為港幣20萬元的「ADC藝評獎」僅屬其中一項規模較小的活動。他指「ADC藝評獎」決定頒發較高的獎金給金銀銅獎的得主是希望有助改變以數豆人的心態(bean counter mentality)、每字賺取多少稿費的狹隘標準來衡量藝評價值的普遍想法。
而關於最多人誤解的藝評獎評審制度,他說藝發局在處理一般藝術資助申請時,採用審批員利益申報制度,避免審批申請時出現利益衝突。但「ADC藝評獎」不是審批資助申請,而是在合資格參賽者提交的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因此所有參賽文章皆以不具名方式及打印本交予評審團,評審團在整個過程中無從得悉參賽者的身份,只根據參賽作品的質素進行評選,所以評審不會因參賽者的身份而偏私,因此即使有與評審認識的合資格人士參賽和獲獎,既不構成亦不應被視為評審沒有申報的利益衝突。
對於金獎得獎作品惹來非議,林沛理認為藝術最大的敵人不是批評而是冷漠,藝評人對創作最大的侮辱,不是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而是對它的存在不聞不問。評論的爭議性是它的生命力,它的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但只要它能夠刺激思考和帶來反省,它就發揮了它的功能。
他指藝評要怎麼寫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多少種創作藝術的方法,就有多少種寫藝術評論的方法,「ADC藝評獎」選出金銀銅獎,三篇作品的選材、行文和評論角度皆大相逕庭。他最後表示,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理性的open society,萬萬不可失去與持不同觀點、不同信念人士對話和溝通的能力、自信和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