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法律何為》,梁治平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定價人民幣45元。
年初,廣西師大出版社繼「理想國」品牌後,推出了另一個子牌「新民說」。很明顯,這是要重回110年前梁任公的《新民說》。本欄曾經介紹過「新民說」的抗鼎之作《公天下》,近期這系列叢書陸續推出了一批法律學者、政治學者、社會學者的新作,其中引人注目者為梁治平先生的《法律何為》、《法律史的視界》以及秋風的《儒家式現代秩序》,憲政學者王人博的《孤獨的敏感者》和許章潤之《坐待天明》則屬大家小品,讀來輕鬆、引人思考。
今年54歲的梁治平是內地著名法學家,其學術興趣主要在法哲學、法律史、比較法律文化等方面。此番列入「新民說」陣容的《法律何為》與《法律史的視界》是作者將其近三十年學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選出,編成的自選集,一卷側重於當下的法律與社會,另一卷偏重於法的歷史和理論。
其中《法律何為》尤為人關注,這本書收錄的二十餘篇文章以「法治」為主線,從一個法律文化學者的視角觀察法律對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滲透及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作的改變,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種種法律現象及制度問題作出了多方面的考察與研究,對法治在當代中國的含義和意義,它與中國社會的內在關聯,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簡言之,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經驗裡,法律何為?在中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法律人何為?
秋風近年引人注目地從一個自由派知識分子轉變為一位儒者,他的近作《儒家式現代秩序》闡述了「在中國現代化道路上,我們以何種文化去行道」這樣的一個大哉問,系統地表達了個人對中華儒家文化的自信與傳承。
《儒家式現代秩序》分為兩卷,圍繞君子和制度建設各分六篇展開論述。重點突出了君子養成與文明復興,以及在錢塘江以南因踐行儒家文化而呈現的經濟社會文化的較為理想的社會秩序。秋風在論著的下篇中,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對儒家式現代秩序的構建提出了多種思路。他認為,在當下中國,建設之基本任務,即在於圍繞養成國民為君子的目標,改造或構造教育、傳播乃至官員任用等諸項制度。為此提出應建立一套以君子養成為核心目標的教化體系,涵括禮儀風俗、學校教育、精英教育、國民教育和儒者教育。落實這些體系,重構人文化成之各種制度,以化成君子,這是精英群體無可推卸的文化使命。
另外的兩本,憲法學者王人博所著的文集《孤獨的敏感者》和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的《坐待天明》,一聽書名就知道是隨筆類文章。《坐待天明》編為「子時.故鄉」、「丑時.異鄉」、「寅時.夢鄉」、「卯時.願鄉」四章;身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的王人博,其《憲政的中國之道》被評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傑出的兩本憲政作品之一」,但在新著裡,所談的卻不是憲政、法治,而是畫作、電影、書籍、音樂等催發的感悟。相比純粹的學術文章,這些文字可讀性強,充滿濃郁的人文主義氣質,於自如揮灑間體現了作者舉重若輕的洞察力。 ■文:白金
|